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375562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习目标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3、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 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4、。 6、孤僻:有些青少年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纳自已。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先天的性格、儿时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的挫折遭遇,都可能是孤僻的成因。严重者甚至由孤僻而阴暗,靠偷窃等不正当行为满足自己。 7、心胸狭窄:有些学生很难听进逆耳之声,尤其是来自老师及同学的批评性意见,更是难以容忍,时时刻刻如好斗的公鸡,对同学们的批评是出口就骂,动手就打,对老师的批评轻则横眉冷对,一声不吭,重则拳脚相向,还有学生“眼里揉不进沙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博大胸怀。8、焦虑烦躁:或许与天生胆汁质的

5、性格有关,或许与后天的生活环境相联,此类同学很少“安分守已”,时刻如热锅蚂蚁,不知所以,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其中最典型的是考试焦虑,对考试的紧张烦躁,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障碍。9、无所谓心态:此类同学庸庸碌碌,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顿吃饱全天醉,红尘看破如止水。成绩平平,无所谓,“不学数理化,还不照样闯天下?”上课迟到,无所谓,“一声报告位上坐,我比逃学强许多。”纪律处分无所谓,“不伤皮毛不掉泪,就算开除又昨的?”。10、厌学行为:意志薄弱,无法面对繁重的学习,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如网络、玩伴、一些读书无用的现象等,渐渐无心学习,只想逃离学校。11、沉迷网络: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学生

6、完全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学习对父母老师同学完全漠视,不在家里上网就通宵泡网吧,在学校也是手机游戏不离手,戒除网瘾难上加难。12、早恋:到了青春期,有的中学生过于沉溺在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之中,无法转移注意力,陷于兴奋或痛苦中不能自拔。青春期的萌动,家庭温暖的缺乏,学业的沉闷繁重,网络等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都可能让中学生陷入早恋。13、部分独生子女问题:常言道“独子难教,独柴难烧”,因为他们“独”,父母和其他长辈就容易将他们放在“独特”的地位,“就这一个孩子,还不由着他点儿”,可是一点一点的积累,长大就不可收拾。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过:“可以完全肯定的说,教育独生子女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

7、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关注完全集中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往往超出了有益的范围,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变成家庭的真正暴君。为父母的不容易把握自己的爱和关注,有意无意地把孩子教育成利已主义者。”二、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案例分析1、考试焦虑在“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有78%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考试焦虑的主要特点是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

8、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案例一:某女同学,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正如该她自己述说的:“进入高中,情况比初中发生了变化,学业负担重了,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学校和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这对我的学习和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有时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没办法。”案例二:某男生,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高

9、中,他刚开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后来多次考试,多次受打击。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上述两个案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当事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一心期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二是当事学生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均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例如,案例中的学生“觉得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考试极度紧

10、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等。在考前胡思乱想、焦虑不安。考场上手指颤抖,思维受阻等。2、网瘾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网吧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尤其是沉迷网络,上网成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网瘾的主要特点是陷入虚拟世界,漠视现实世界,给心理带来诸多扭曲和障碍。案例一:阿军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在作文中提到,班内40%以上的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它事可做。

11、许多学生下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阿军觉得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落伍了。案例二:某中学有一个学生,曾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省一等奖,后来因为沉弱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为让他避开游戏,把他转到其它学校,期望寄宿制的封闭学校能把孩子和电脑游戏隔开。学校在其上学时还能管住,放假回家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往网吧里钻,甚至通宵不归。最后,他不得不退学,非常可惜。案例一反映了一个不沉迷网络的学生对别人普遍沉迷网络的现象的困惑,可见在一个大环境中,网络的不利影响之广。案例二则是一个深受网害的典型例子,它使一个优秀学生无心学习,与父母关系紧张,走向退学的迷惘之路。

12、3、逆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需要正确地疏导和调节。如果走向极端,将可能产生一些病态的心理和行为。案例:王某,男,16岁,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凶狠的样子,多次和老师顶嘴并扬言威胁。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3、: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和看法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教育。 三、作业和讨论1、勇敢地反省解剖自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阳光。你觉得自己的心理

14、和行为有一些什么偏差?请写出来,与父母或老师交流。2、在你的学校,你的身边,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如盲目攀比啦,逃学上网啦,早恋啦请观察这些现象,讨论其成因和危害性。【阅读材料】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要求。(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

15、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走向阳光学习目标1、认知积极健康的心态,矫正偏差。2、学习体会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一、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应该以自我为主体,家长和老师给予帮助配合,共同努力。首先,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根

16、本的目的。例如:在每期开学时,同学们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并按星期按月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同时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其间,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的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走向开朗阳光的目的。 2、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同学们要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