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374510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标准(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B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建筑物防防雷设计计规范附附录Desiggn ccodee foor pprottecttionn off Sttruccturres agaainsst llighhtniing(AAddeendaa)GB 5000577-19994附录一建建筑物年年预计雷雷击次数数1建筑物物年预计计雷击次次数应按按下式确确定: N k Ng Ae (附附111)式中:N 建筑筑物预计计雷击次次数(次次a); k 校正正系数,在在一般情情况下取取1,在在下列情情况下取取相应数数值:位位于旷野野孤立的的建筑物物取2;金属屋屋面的砖砖木结构构建筑物物取1.7;位位于河

2、边边、湖边边、山坡坡下或山山地中土土壤电阻阻率较小小处、地地下水露露头处、土土山顶部部、山谷谷风口等等处的建建筑物,以以及特别别潮湿的的建筑物物取1.5; Ng 建筑物物所处地地区雷击击大地的的年平均均密度次(kkm2a); Ae与建建筑物截截收相同同雷击次次数的等等效面积积(kmm2)。2雷击大大地的年年平均密密度应按按下式确确定: NNg 0.0024TT d 1.3 (附112)式中:T d年平平均雷暴暴日,根根据当地地气象台台、站资资料确定定(da)。3建筑物物等效面面积Ae应为其其实际平平面积向向外扩大大后的面面积。其其计算方方法应符符合下列列规定:(1)当建建筑物的的高H小小于10

3、00m时时,其每每边的扩扩大宽度度和等效效面积应应按下列列公式计计算确定定(附图图111): (附附133) (附附144)式中:D建筑筑物每边边的扩大大宽度(mm);L、W、HH分别别为建筑筑物的长长、宽、高高(m)。注:建筑物物平面积积扩大后后的面积积Ae如附图图111中周边边虚线所所包围的的面积。 (22)当建建筑物的的高H等等于或大大于1000m时时,其每每边的扩扩大宽度度应按等等于建筑筑物的高高H计算算;建筑筑物的等等效面积积应按下下式确定定。 Ae LWW2 H(LLW)H2 10-66(附附155)(3)当建建筑物各各部位的的高不同同时,应应沿建筑筑物周边边逐点算算出最大大扩大宽

4、宽度,其其等效面面积Ae应按每每点最大大扩大宽宽度外端端的连接接线所包包围的面面积计算算。附录二建建筑物易易受雷击击的部位位 11平屋屋面或坡坡度不大大于110的的屋面檐角角、女儿儿墙、屋屋檐附附图 221(aa)、221(bb)。 22坡度度大于11100且小于于122的屋面面屋角角、屋脊脊、檐角角、屋檐檐附图图211(c)。 33坡度度不小于于122的屋面面屋角角、屋脊脊、檐角角附图图211(d)。4对附图图211(c)和和211(d),在在屋脊有有避雷带带的情况况下,当当屋檐处处于屋脊脊避雷带带的保护护范围内内时屋檐檐上可不不设避雷雷带。附录三接接地装置置冲击接接地电阻阻与工频频接地电电

5、阻的换换算1接地装装置冲击击接地电电阻与工工频接地地电阻的的换算应应按下式式确定: RRARi(附附311)式中:R接地地装置各各支线的的长度取取值小于于或等于于接地体体的有效效长度lle或者有有支线大大于le而取其其等于lle时的工工频接地地电阻();A换算算系数,其其数值宜宜按附图图311确定;Ri所所要求的的接地装装置冲击击接地电电阻()。2接地体体的有效效长度应应按下式式确定: (附332) 式中:lle 接地体体的有效效长度,应应按附图图322计量(mm);敷设设接地体体处的土土壤电阻阻率(m)。3环绕建建筑物的的环形接接地体应应按以下下方法确确定冲击击接地电电阻:(1)当环环形接地

6、地体周长长的一半半大于或或等于接接地体的的有效长长度le时,引引下线的的冲击接接地电阻阻应为从从与该引引下线的的连接点点起沿两两侧接地地体各取取le长度算算出的工工频接地地电阻(换换算系数数A等于11)。(2)当环环形接地地体周长长的一半半l小于le时,引引下线的的冲击接接地电阻阻应为以以接地体体的实际际长度算算出工频频接地电电阻再除除以A值值。4与引下下线连接接的基础础接地体体,当其其钢筋从从与引下下线的连连接点量量起大于于20mm时,其其冲击接接地电阻阻应为以以换算系系数A等等于1和和以该连连接点为为圆心、220m为为半径的的半球体体范围内内的钢筋筋体的工工频接地地电阻。注:l为接接地体最

7、最长支线线的实际际长度,其其计量与与le类同。当当它大于于le时,取取其等于于le。附录四滚滚球法确确定接闪闪器的保保护范围围1单只避避雷针的的保护范范围应按按下列方方法确定定(附图图411)。(1)当当避雷针针高度hh小于或或等于hhr时: 距地面面hr处作一一平行于于地面的的平行线线; 以针尖尖为圆心心,hr为半径径,作弧弧线交于于平行线线的A、BB两点; 以A、BB为圆心心,hr为半径径作弧线线,该弧弧线与针针尖相交交并与地地面相切切。从此此弧线起起到地面面止就是是保护范范围。保保护范围围是一个个对称的的锥体;避雷针在在hx高度的的xx平面上上和在地地面上的的保护半半径,按按下列计计算式

8、确确定: (附 411) (附 422) 式中:rx避雷雷针在 hx高度的的xx平面上上的保护护半径(mm); hr滚球球半径,按按本规范范表5211确定(mm); hx被保保护物的的高度(mm); r0避雷雷针在地地面上的的保护半半径(mm)。(2)当当避雷针针高度hh大于hr时,在在避雷针针上取高高度hr的一点点代替单单支避雷雷针针尖尖作为圆圆心。其其余的做做法同本本款第(11)项。(附附4ll)和(附附422)式中中的h用hr代人。2双支等等高避雷雷针的保保护范围围,在避避雷针高高度h小于或或等于hhr的情况况下,当当两支避避雷针的的距离DD大于或或等于时时,应各各按单支支避雷针针的方法

9、法确定;当D小于时,应应按下列列方法确确定(附附图42)。(1)AEEBC外外侧的保保护范围围,按照照单支避避雷针的的方法确确定。(2)C、EE点位于于两针间间的垂直直平分线线上。在在地面每每侧的最最小保护护宽度bb0按下式式计算: (附附 43)在AOB轴轴线上,距距中心线线任一距距离x处,其其在保护护范围上上边线上上的保护护高度hhx 按下下式确定定: (附附444)该保护范围围上边线线是以中中心线距距地面的的hr一点O为圆心心,以 为半径径所作的的圆弧AAB。 (33)两针针间AEEBC内内的保护护范围,ACO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在任一保护高度hx 和C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h

10、x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逐点确定(见附图42的11剖面图)。确定BCO、AEO、BEO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ACO部分的相同。(4)确定定xx平面上上保护范范围截面面的方法法。以单单支避雷雷针的保保护半径径rx 为半半径,以以 A、B为圆心心作弧线线与四边边形AEEBC相相交;以以单支避避雷针的的(r0rx)为半半径,以以E、C为圆心心作弧线线与上述述弧线相相接。见见附图442中中的粗虚虚线。3双支不不等高避避雷针的的保护范范围,在在h1小于或或等于hhr和h。小于于或等于于hr的情况况下,当当D大于于或等于于时,应应各按单单支避雷雷针所规规定的方方法确定定;当时时,应按按下列方方

11、法确定定(附图图433)。 (11)AEEBC外外侧的保保护范围围,按照照单支避避雷针的的方法确确定。 (22)CEE线或HOO线的位位置按下下式计算算: (附445)(3)在地地面上每每侧的最最小保护护宽度bb。按下下式计算算: (附446) 在在AOBB轴线上上,A、BB间保护护范围上上边线按按下式确确定: (附447)式中:x距CE线或或HO线的距距离。该保护范围围上边线线是以HHO线上距距地面hhr的一点点O为圆心心,以为为半径所所作的圆圆弧ABB。(4)两针针间AEEBC内的的保护范范围,AACO与与AEOO是对称称的,BBCO与与 BEEO是对对称的,ACO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

12、确定:在hx和C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hx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见附图43的1l剖面图)。确定AEO、BCO、BEO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ACO部分的相同。(5)确定定xx平面上上保护范范围截面面的方法法与双支支等高避避雷针相相同。4矩形布布置的四四支等高高避雷针针的保护护范围,在在h小于或或等于hhr的情况况下,当当D3大于或或等于 时,应应各按双双支等高高避雷针针的方法法确定;当D3小于时,应应按下列列方法确确定(附附图44)。(l)四支支避雷针针的外侧侧各按双双支避雷雷针的方方法确定定。(2)B、E避雷针针连线上上的保护护范围见见附图444的的l1剖面面图,外外侧部分分按单支支避雷针针的方法法确定。两两针间的的保护范范围按以以下方法法确定:以B、E两针针针尖为圆圆心、hhr为半径径作弧相相交于OO点,以以O点为圆圆心、hhr为半径径作圆弧弧,与针针尖相连连的这段段圆弧即即为针间间保护范范围。保保护范围围最低点点的高度度h。按下下式计算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