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3710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栖霞一中 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1.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A.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盐铁官营 C.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D.工商立国2.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A. B. C. D.3.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

2、为中国患”,他支持的经济政策是A农战结合 B对外开放 C重商 D海禁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 ABCD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6.1956年,考古工作者

3、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7.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商业发展促使政策

4、的调整 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BCD8.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9.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10.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

5、,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11.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破碎的陶盆,白瓷餐具,及色彩艳丽的粉彩和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 B隋唐 C宋代D清代1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3.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7、)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1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16.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17.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B.商品

8、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18.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19.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0.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

9、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坎儿井D.芍陂21.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2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23.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

10、影响是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24.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5.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

11、护坊市制度高一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二)2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27.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苏州机户“自行设机

12、督造,雇匠织造”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28.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29.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 BCD30.明朝后期资本主义

13、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3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铁犁牛耕的推广 各国变法的推行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 B C D 32.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A

14、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防止商人谋反33.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绵、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绵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34.宋代“交子”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B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C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D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35.有人形容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