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361605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述略论“脾统血”摘要:脾主统血理论的提出与确立,是脾藏生理的重大发现,脾藏的这一功能,从认识到实践得到历代医家的验证与认同。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关键词:脾 生理功能 脾统血 血大凡出血病证,多与热与气有关。热伤脉络或气虚不摄或气滞脉阻等因素,均可导致各种出血。而一些慢性出血,则多因脾气亏虚,统摄无权。用补脾摄血、引血归脾等法治疗奏效甚捷。本文就“脾统血”谈点体会。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温五脏。”脾统血,即指脾气对血液运行、输布的管辖与制约作用。它包括“藏营化血”“统血”两层意

2、思。血液运行经脉之中,不致溢于经脉之外,全赖脾气的统主。脾气健旺,才能裹护血液循经而行,内滋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环流不息,奉养周身,既不溢越脉道,又不停蓄瘀塞,是谓气血和调。唐容川说:“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女子月经,也赖脾气为之统摄,陈修园女科要旨中说:“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源,而其统主则惟脾胃。”可见,胞宫之血也赖脾气为之固摄。脾气健旺,统摄得宜,则血循冲任胞宫,月事按时而下。若脾气失其统摄之职,势必导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出现种种出血病证。脾主统血理论的提出与确立,是脾藏理论的重大发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相应提出由于脾虚失摄这一病机所产生血证证

3、侯的辨证论治方法。尽管各医家述说不同,如:“中气亏损,不能收摄”1、“胃气虚不能摄血”2、“气虚不能约制”3、“中宫乏镇”4、“气不统血”5、“脾虚不能摄血”5等,但实质所论也就是“脾不统血证”。这也反证了“脾主统血”的理论,故有“诸血皆统于脾”6、“故血证有脾虚当补脾以统其血”6、“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1、“可知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7之高论。气与血二者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由气所摄,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虚则血脱,且“脾气宜升”,如脾功能健旺,脾气升发正常,则血有所统摄,能正常运行于脉道内,而不外溢,如脾气虚弱,升发失常,引起脾阳下陷,就失去统摄之权,血则

4、乱离脉道,而引起各种出血证候,这是“脾虚不统血、气虚不摄血”的病理机制。基于上述病机,临床上遇到的多种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常采用益气健脾、补益气血、引血归脾,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所谓治血先治脾,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一种基本原则。代表方:归脾汤。功用:养心、健脾、补气血。人体统血功能,主要是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与脾主气血之源、气机之枢的整体调节作用。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而达到人体统血功能正常的目的。这也是在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基础上,构成脾胃为枢的必然的生理机能。参考文献:1清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82.2明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1-2.3清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2004.2-61.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9-527.5明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6清林佩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71.7清李用粹.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2008.73.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