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33580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姓名:王闰鹤班级:k11136学号: 20119130624指导老师:魏伟目录前言1一,饮茶与茶具的文化21. 茶文化32. 茶具化3二、紫砂壶功能之演变41、紫泥新品:煮茶42、莫妙于砂:泡茶43、 不啻掌珠:把玩54、珠联璧合:刻绘5三、 紫砂壶工艺之发展61、砂艺初始:明代72、精雕细琢:清代83、百花齐放:民国9四、 艺术与实用的和谐统一81、 以人为本82、 以美为要83、 源于传统44、 特立独行5五、紫砂壶的工艺体系51. 材料体系52. 制作体系53. 烧成体系5六、紫砂壶造型51. 表面、纹底、镶嵌、贴塑、泥绘装饰5七、特点5总结5紫砂壶工艺美术鉴赏前言工艺

2、美术鉴赏这门课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我们以前从未涉 足过的领域,这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让我们发现了智慧和美丽。工艺美术鉴赏 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 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在帮助我们欣赏、鉴别 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世界 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一,饮茶与茶具的文化1. 茶文化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 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 每天喝两三杯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

3、清油解腻,神经兴奋及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 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 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我国的茶文化在它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 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 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但是饮茶离不开 茶具,这也是讲究饮茶之道的一个重要表现之一,饮茶非常注重茶具本身的艺 术。纵观中国的茶文化的历史,紫砂壶是品茗独钟的。紫砂壶是实用可欣赏的 生活用品及艺术品,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它的工艺和艺术性极高,他的造 型及纹饰也体现了它所处的精神文明和艺术文

4、明。是我国工艺美术创造中的瑰 宝。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是相得益彰。2. 紫砂壶文化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以及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是越来越多, 茶具是人们在品饮茶时候的审美情趣,人们在茶艺操作过程中追求意境和韵味 也是反映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工艺。茶具与茶相辅相成,形成茶道模式。而 茶具中最重要的就是壶。但是唯有紫砂壶,是从古至今爱茶人的独爱。艺术大 多讲求唯美,精神至上,工艺则不然。作为生活中的艺术,多数工艺在寻求美 观的同时,还需注重其实用性,紫砂工艺尤是如此。茶壶的功能,本为蓄茶,而所蓄之茶,早已不仅是为人的生理解渴,更多 在于精神上的滋润。一旦上升到精神层次

5、,那盛茶的器皿,自然不能粗陋庸俗 相反是愈雅愈好。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 熟汤气,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紫砂既是茶壶的首选材质,紫砂 之艺因此得以登上艺术圣殿。由于使用群体文化人居多,做壶人与用壶人之间 的互动关系也是其他工艺门类少有的,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紫砂工艺 有着重要的位置。从紫砂壶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国人是如何将生活极 度地艺术化,而紫砂壶功能的演变,则折射出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的过程。要 创作出好的紫砂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紫砂历史及紫砂工艺的发展,使作品出 自传统,融于时代,既符合普遍的审美标准,又具备良好的适茶性和使用性, 为广大紫砂

6、爱好者所接受。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 “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 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 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 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 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 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 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 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 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乌龙茶、铁观音等则用紫砂壶,紫砂 壶质地细密,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

7、能吸附茶叶,蕴蓄茶味,且传 热缓慢不致烫手,即使冷热变得很快,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泡茶,香味醇和 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二、紫砂壶功能之演变1、紫泥新品:煮茶紫砂器最早必然是作为一种容器出现,或盛水,或置物,这些用途无法体 现紫砂器与其他陶器有何不同。只有用于茶的时候,紫砂独特的品质就如金子 在沙砾中光芒四射。一般认为,紫砂用于茶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苏东坡等诗 人曾有记载紫砂的诗句。有关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 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句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 “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 居宜兴时

8、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 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 “东坡壶”,相沿至今。元代(一说清康熙年间)的蔡司霑在霁园丛话里 记载,自己在白下(现南京附近地区)得到一个刻有“且吃茶,清隐”五字草 书的紫砂罐(当时俗称壶为“罐”),“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 伦”。且不探究蔡司霑是元是清,但比较确切的是,孙高士名孙道明,号清隐, 元末华亭人,曾名其居处为“且吃茶处”。这些吟咏和记述都直接谈到了紫砂 茶具,说明宋、元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紫砂煮茶的妙用了。明代早期的紫砂壶也是供煮茶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 矮颈

9、、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 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在明代 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绘有竹炉、提梁壶、火夹、水缸、茶罐等多种茶器。 其中的提梁壶与吴经提梁壶如出一辙,可见这种壶当时是用来煮茶,尚不是泡 茶之用的。2、莫妙于砂:泡茶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变化,是紫砂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 一,紫砂壶的功能也发生巨大改变。由于当时开始改用芽茶,冲出后茶色发绿, 故以白釉小盏最为适宜。但盏茶易冷,且有落尘的缺点,所以改用壶来饮茶,并 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张源(明)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

10、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 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 法几乎相同。冯可宾所著岕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 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质地的要求就相对高了。紫砂器的密度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炻器,具有持殊的双气 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这种特性使之能吸收茶汁和香气,使用越久, 泡茶越香,非但“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更有“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的 独有品质。于是紫砂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便从其他陶器中脱颖而出,更胜过 了银、锡或

11、铜制的茶壶。正是“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 之色香味”。3、不啻掌珠:把玩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沦旋啜,以尽色声香 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型趋小,增加了紫砂壶的把玩性。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时大彬初学时喜做大壶,后游历娄东,结识著名文人陈 继儒与琅琊、太原诸公,这些精通茶味事的大茶人,均以为“茶壶以小为 美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 太早则未定,太迟则已过。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大约及 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经”。高级茶家的谈论,给时大彬极大的 启发,促使他突破了供春壶的藩篱,

12、开始制作适合当时饮茶方式和文人趣味的 小茶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石大彬的变化,让紫砂壶更加符合文人的美学 趣味,因此当时就有了“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宫中艳说大 彬壶”这些推崇的诗句。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盈尺兮丰隆” 转而“径寸而平柢”。明末清初的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各擅胜场”的名手。 惠孟臣专门制造小圆壶,这就是后世喝工夫茶的用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也成 为小壶的代名词。小茶壶适合在手中把玩,显得特别可爱,而且紫砂壶使用越久,器身会因 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 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

13、 “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明紫砂工艺的逐渐成熟也提高了紫砂壶的欣赏把玩功能。在成型工艺方面, 由供春的“斫木为模”的成型法和拍打成型法到时大彬的“片筑法”,这种方 法能充分把紫砂的肌理效果和砂感表现出来,而且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壶时间用 越久,就越光泽,让人爱不释手。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 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此外,紫砂艺人对泥料 的选择也越来越讲究,他们从本山甲泥中选出紫泥、红泥、绿泥等,并且掌握 各种不同泥料的配置方法,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配比, 或者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加丰富,达到妙色天错,移人心

14、目的效果。4、珠联璧合:刻绘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文人陈鸿寿(曼生),他与制壶艺人杨彭年 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却月、横云、合欢、饮虹、井栏等壶型(后人称为曼 生十八式),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 品,把艺人和文人合作的风气推到了极致。另外紫砂艺人杨彭年做壶,或由书 画名家设计,或由书画名家题词,或由书画名家镌铭,或由书画名家定壶, “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乃具天然之致”,造壶风格质朴简练,融造型、 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将壶艺、品茗和风雅情趣融为一体,具有极 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壶艺的渐趋成熟,堪称“珠联璧合”。紫砂壶原本只是 一件喝茶用具,因文人和

15、艺人的合作,演变为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 画、篆刻等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极具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高 雅之品。可以说,曼生让紫砂真正进入了文人壶时代。文人的参与改变了陶手们做 壶的方向,提升了陶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直接把华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 砂。主流文化元素的进入,使紫砂价值倍增,一些书画高手也因作品刻绘紫砂 壶得以名扬天下,可以说二者是相互辉映。此后的调鼎、子冶、伯年、松溪、 淦亭、北岩、少亭、石泉诸家,都让紫砂与主流文化元素的结合趋于完美。三、紫砂壶工艺之发展1、砂艺初始:明代谁也没有想到,一代紫砂宗师不是诞生在制陶世家,而是在金沙寺。周高 起阳羡茗壶系中说:“颐山读书

16、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 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可按,胎必累按,故腹丰 尚现腠,审以辨真。”这就是供春偷师金沙寺老僧的故事。古时文人多谙书画, 书僮牵纸磨墨耳濡目染日久,自然会积累些艺术功底。吴颐山也算得上一方名 士,供春是吴颐山的书僮,脑袋应该不笨,而艺术功底也可能会更深厚些。他 所做的壶,非但适合泡茶,而且颇具审美情趣。后人把他奉为紫砂壶艺术的开 创者,“陶壶之鼻祖,天下之良工”。此后,时大彬、徐友泉等人在供春的基 础上对成型技术进行全面改革,型制上也有所丰富。如顾景舟所赞誉的,时大彬是集大成者,他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的技 法,使紫砂的技术与其他陶瓷的技术区别开来。可以说,紫砂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