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330851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事说理类文言文复习借事说理类文言文,包括论语、大道之行也、马说、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陋室铭、爱莲说,共8篇。现将以上篇目进行复习,归纳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等,夯实基础,突出核心知识的示范作用。教学目标:1. 熟读课内借事说理类文言文篇目,引导学生复习课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点;2.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训练,进行当堂巩固与反馈;教学重点与难点:1. 帮助学生积累、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解释和虚词的用法;2. 指导学生学习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练习中。教学过程:(一)复习实词。1.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解释。安排此环节的方式,让学生按照复习篇目的顺序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每朗

2、读完一篇文章,教师将文中需要积累的重点实词打在课件上,让学生在文中用笔标出,然后回答这个词语的解释。教师再将正确的解释出示,帮助学生识记。这个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重点实词究竟是哪一些。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现象”等,让学生引起重视,特别关注。还有一些词语在其它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也可以将典型的例子出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比较重要的句子,可以让学生连句子一起翻译。或者有些实词的意思到今天还很有生命力,保留在成语中间,要帮助学生积累。在完成关于实词的练习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复习关于课文内容和写法部分知识。由教师将整理好的关键写作亮点,以课件的方式集中展现。不

3、宜再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仔细复习。 【重点实词示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里之郭(外城)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 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寡助之至(少;极点)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分析比较,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进而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从而阐述了作者“仁政”的主张。本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证,不但分析精微充分,逻辑性强,而且文章气势充沛,结构严谨。(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出

4、郭相扶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间、田地)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 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空乏其身(使缺乏)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增加)人恒过(犯错误)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本文开篇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接着逐层深入,层层推理,引出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

5、对比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结构严谨,论述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东市买骏马”)鱼,我所欲也: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本文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了“生”和“义”的论题,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必要时要“舍生取义”。本文运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后,正面说理,反面批驳,论说全面而严密。全文比喻

6、恰当,气势流畅,论辩有力,一气呵成。(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马说:故虽有名马(即使)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候)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执策而临之(马鞭子;面对)“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并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得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论。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7、,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把深刻的思想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虽千里不敢易也”、“或遇其叱咄”、“食之不能尽其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讲信修睦(培养)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父母亲)男有分(职分,职业)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是故谋闭而不兴(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本文开头先对“大同社会”做了一个纲领性的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社会特征,并用现实社会与此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本文结构层次

8、分明,语言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结论更加鼓舞人心。(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冻风时作”)爱莲说: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香远益清(更加)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本文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用“菊花”来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来比喻“富贵者”,用“莲花”来比喻“君子”。

9、本文语言长短句相结合,整齐中见参差,活泼多变,朗朗上口。陋室铭: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大)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本文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开篇以比喻起兴,既是比喻,又是类比,意在以虚衬实,引出文章的主旨。通篇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清新活泼。(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惟闻女叹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劳其筋骨”

10、“山岳潜形”、“形貌昳丽”)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有朋自远方来(从)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有害)是知也(这;“知”通“智”,聪明)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学习)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本文的十则内容谈论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仅指明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第十则为对话体

11、,是孔子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做的回答。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民弗从也”、“战则请从”)2. 学生自我复习,及时巩固知识点。对于不同类型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程度比较好的班级,适合在将七篇课文复习完之后,给学生一个总体自我复习的时间。根据复习篇目的长短,时间可以做相应的调整。而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适宜在每复习完一篇课文之后,都留有一些复习的时间,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采取的方式,可以为自己复习,也可以两人小组互相复习的方式。3. 出示练习卷,当堂检测复习效果。学生完成试卷时,教师注意巡视。然后请两位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共同纠错。1.请

1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寡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管夷吾举于士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男有分 是故谋闭而不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请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入则无法家拂士 执策而临之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