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329972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现代体育的雏形:11-15世纪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类容和形式。2、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数、书。3、 学校体育学的四个分支: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老式体育学。4、巴塞等是把卢梭和洛克的用自然措施对小朋友进行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的思想变教育现实的博爱教育家、 德绍学校的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6、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浮现。7、 19,清廷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194年月清政府颁布并实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一体联系兵式体操以肄武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

2、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 绝对力量:113岁,相对力量:417岁,速度力量:73岁,反映速度:71岁。 动作速度:岁, 最高速度:712岁,短时耐力:05岁,长时耐力:1416岁。 平衡能力:6岁, 模仿能力:12岁, 协调性:112岁, 敏捷性:02岁。9、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及定义: ,体成分:和非脂肪物质相对的体脂含量,用比例表达 B,心肺耐受力:心肺系统保持最大肌肉群持续一定期间工作或进行身体活动的最大能力 C,柔韧性:一处关节或关节纽所能运动的范畴 D,肌肉力量: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次收缩克服阻力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E,肌肉耐力:肌肉或肌肉群在克服阻力时反复收缩或长时

3、间收缩的能力10、与技能有关的体能及定义: A,敏捷性:迅速控制变化方向的能力 B,平衡性:在静止或运动时保持均衡的能力 C,协调性:平稳高效运动的能力 D,爆发力:迅速产生力量的能力,是力量和速度的结合,一般在短时间内产生 E,反映时:开始刺激和身体对刺激做出反映所用的时间 F,速度:迅速移动身体的能力1、学校体育的概念: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增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2、学校体育目的的概念: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纯熟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爱好、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

4、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伙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3、学校体育工作的概念: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四部分),是实现国内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一般体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1、课程:涉及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措施)和课程实行两个有机部分。是指在学校指引下,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的教育活动方案和实行过程。15、体育教学目的的概念:学生在体育教学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成果或学习活动预期

5、要达到的原则。1、体育教学措施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总称。17、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是指运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她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她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1990年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

6、“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本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2、课余体育竞赛的概念:指充足运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互相比赛。21、竞赛规程内容,一般涉及:体育竞赛名称,目的,任务和规定,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和人数,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竞赛措施(分组,规则,录取名次和记分措施等),奖励措施,报名措施(各项目人数、资格、日期等),注意事项(服装,号码,队旗)等。简答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发展特点:a,感知, b。注意,,思维

7、三方面的特点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b意志两方面的特点 、个性发展特点二、学校体育的构造涉及的三要素 1、运动教育:a体育与健康课程b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训练d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的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a教育活动中的体育b家庭中的体育三、制定体育目的应考虑的几种因素 1、学生因素:考虑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和学习的性质三方面看学生的需求 2、社会的需要: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的规定 、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考虑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形式和趋势四、实现国内

8、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规定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解决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五、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六、体育课程编制的三个阶段 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2、体育课程实行阶段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七、体育课程原则制定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引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增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

9、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协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爱好,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特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本八、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评价、知识与技能评价、学习态度评价、情意体现与合伙精神评价5、健康行为评价九、体育学习的特性 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的3、体育学习重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十、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1、认知与定向;特点:初步领略运动技能的规定,掌握重要动作或局部动作,注意范畴窄,精

10、神和肌肉紧张,动作忙乱,不协调,有多余动作,难以发现错误。 2、联系形成阶段;特点:通过练习,知觉过程趋于完善,注意范畴扩大。形成动作视动联合表象,动作变的渐精确、迅速,但意外事件和特殊场合又会浮现错误。 、自动化纯熟阶段;特点:动作联合成一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动作连贯,注意分派能力提高动作靠本体感受器来调控,动作流畅、稳定、有力,达到自动化。十一、体育学习方略的特点 1、指向性2、调控性 、操作性 4、灵活性5综合整体性十二、体育学习方略的指引 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方略指引的意识,提高指引能力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方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爱好 、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措施 、为学

11、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措施的机会和条件 5、加强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别十三、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潜在性 3、多质性十四、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1、根据来源:a校内体育课程资源 b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2、根据存在方式:显性体育课程资源 b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3、根据功能特点:a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 b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4、根据形态:a人力资源b教学内容资源c校课外活动资源d设施资源自然地理资源f体育信息资源十五、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2、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12、3、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运动爱好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十六、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十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提高运动成绩是重要目的b承当较大的运动负荷 c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不同点:a学校课余训练的业余性b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性学

13、校课余训练的广泛性d内容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e措施与手段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十八、组建运动队的环节 1、拟定训练项目、参训运动员选拔(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 3、指引教师配备4、规章制度建立(训练制度、奖惩制度、比赛制度、教练员责任制、学习检查制度)十九、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筹划的分类 1、年度训练筹划 2、阶段训练筹划 3、周训练筹划 4、学时训练筹划二十、年度训练筹划的内容 1、上一年度训练状况和本年度训练目的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规定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参与比赛的时

14、间安排5、检查评估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措施。二十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措施的分类、概念及注意事项 1、反复训练法: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定,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措施。 注意事项,a对的运用反复训练法(尽量不使其单调)b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有强度,有休息) 2、变换训练法: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活动组合)的状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措施。 注意事项,a明确目的与任务b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3、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的,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毕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的一种措施。 注意事项,a根据训练的目的拟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b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拟定负荷c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 4、竞赛练习法: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规定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措施 注意事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性注意运用时机二十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 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国内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构成学校体育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及时检查和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状况,有助于师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