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案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3264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迫症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强迫症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强迫症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强迫症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强迫症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迫症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迫症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访者状况:张某,男,十九岁,待业。自己来心理门诊,自述状况如下:“我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我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我就很懂事,懂得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规定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挥霍,成绩始终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教师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爸爸节省开支给我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我开始胆怯将表弄丢了,成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我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故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但愿可以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说到此处,她有些颓丧。这是逼迫型人格障碍初始阶段体现出的特性,如在此阶段能及时发现注重自我调

2、节,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但是她没能意识到也不知具体怎么做。 “后来我家添置了沙发,平时我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妈妈说别坐坏了,后来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我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胆怯了。初中我勉强读完,其后始终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到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我更觉得不好受。 我最苦恼的,还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说强烈。特别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成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好久也未奏效。如此症状持续了3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我老是想着自己与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目前洗

3、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点灯就要反复检查点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与否关好锁好等等。与她人交往时,我总胆怯别人笑话我,觉得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后来在医生的指引下,服用一段时间的氯丙咪嗪等药,饭后不再呕吐,能克制一点自己胆怯的想法和行为,但停服不久则症状再次浮现。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吗?”末了,她显示出一种急于懂得成果的紧张感。分析诊断:精神医学中把逼迫型人格分为逼迫思维、逼迫行为和逼迫情绪三种。后来逼迫情绪从中分离出来,被成为恐怖症。即指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惊、紧张心理。如某人对教室、课桌的恐惊,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本源,其实大部分是对初期生活体验的异化(如惧怕教室、惧怕课桌,

4、其主线因素是惧怕教室中的某个人或同桌同窗等),才导致这种焦急性的逼迫观念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急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她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史。因此她体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因素,并诊断为逼迫型人格障碍。 施治方案:根据来访者体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性,心理医生判断她的逼迫行为重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措施,旨在变化其人格,协助她建立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征询与治疗:逼

5、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虽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龄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绪年龄并未成熟,往往太过理智化,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一旦情绪外泄时,恐惊感即占了上风。因此心理医生一方面明确地予以她肯定回答:“只要积极配合,一定能治。”随后心理医生向她具体分析了其症状产生的因素,指出她的逼迫观念和行为并非在短时间内形成,还与她的较内向的性格和看似轻松实则严格的家教有关。 “你的妈妈当时责怪你,其实并非故意识的要去损伤你的自尊心,只是你的情绪太显幼稚化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至如今你已十八岁了,仍旧在以小朋友时的应对方式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你应当放松自己的情绪,真正让自己在心理上成长起来,而不再做小朋

6、友心理的奴隶。”通过一席话后,来访者似有所悟。心理医生又接着说:“目前你的症状并不严重,只要你持积极态度,不再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争取做到每天记下自己产生逼迫意念的次数,并承认有这些意念存在,顺其自然。如一产生怕小便失禁而竭力克制,不许自己上厕所的意念,就要放松自己:想去就去”,做到不与之抗争的原则,就可逐渐淡化此观念。 两个月后,来访者与其爸爸一同来到心理门诊,向心理医生描述了她近来的状况: “自上次回去后,在家长的协助下,我坚持到至今,自觉症状有了极大改善,不再逼迫自己去干某些事情,如晚上不用再去管门窗与否已关好等,反正有父母在。见到椅子也不觉得别扭,回去的第二天连上了七次厕所”说道最后她笑

7、了起来。 心理医生分析她的自我记录,作出了具体评价,并随后询问了她目前的问题。觉得她已达到第一步治疗的目的,于是决定引导她从仍旧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中解脱出来,变化其不合理信念,进而变化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在人格上得到成长,从而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心理医生说:“从目前起,你应逐渐树立这样的信念;每天上厕所两次也绝对能行、坐椅子和沙发本来差不了多少、皮带松紧时宜本来是这种感觉、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而并未顾及我等等。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克服掉此前的那些逼迫观念的。”半年后,来访者来信说“自己目前已感觉良好”。 总结:逼迫型人格障碍的重要特性是把冲突理智化,过

8、度压抑情绪,因此其纠正的措施重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同步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事实上,无论恐怖还是洁癖都是逼迫模式的派生物,其心理病因同出一辙,即一方面是自幼养成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是青春期的困惑,只有加强结识,并在心理医生的配合下采用恰本地治疗措施,才也许更快的消除忧虑,快乐坦然的面对人生。 患者,男,22岁,某医科大学本科生。有一次她的睾丸皮肤发痒,抓破了点皮,在上药膏后,她又觉得手不干净,会不会有也许像黄曲霉素一类致癌物质进入体内,危害自己,危害下一代健康?(由于她们在课堂上正好学微生物的危害一章,胡思乱想。)可是她又不能彻底否认自己的想法,踌躇不决,弄得她非常苦恼。尚有一次晚上,她和侄子在吃面包,她家的狗在她面包上嗅了一下,当时不知遇到面包没有,她又忽然想到,狗与否带狂犬病毒呢?她的这些想法,她明知不对,但又不能彻底挣脱。这种状况从小学就有,目前有所发展。 诊断分析:患者对病菌存在着逼迫性恐惊念头,也许源于她自身是学医的,理解病菌危害性,这种理解更加提高其警惕性,加上初期存在逼迫念头,两者综合起来就导致其人格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