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306466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提纲(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发出声音,同时橡皮筋也在振动。人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敲鼓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鼓面的振动。对声音的产生应注意两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注意这里讲的是“发声”停止,并不表明声音停止传播)。(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但因真空里没有任何介质,所以真空不能传声。在月球表面,由于没有空气,

2、所以月球上是非常寂静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在舱外时面对面也必须借助通信工具进行交谈;(2)声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正如平静的水池中投入的石块会激起向四周传播的水波一样,振动的音叉(或其它发声体)也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对声速应注意三点:(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同时,固体传声性能比气体好。(2)声速的大小还与介质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340m,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增加约0.6m。(3)在温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3、,声音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匀速传播的。4、回声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应用:(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也是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这正是为什么人在室内说话比在旷野说话听起来要响亮的原因。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到回声,以免影响音响效果。(3)声源发出的声波和反射回来的声波在均匀介质中匀速直线传播,因此可利用小学学过的路程公式测量距离。如利用回声探测海底深度,测船与冰山的距离等。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构造:人耳由

4、耳廓、耳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由此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便听到了声音。其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由以上知识知道,人耳之所以能感知声音,是因为人耳内有一条专门把振动传给听觉神经的“路线”,若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把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照样可以“听”到声音。3、骨传导:声音通过骨头、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据说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就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棒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让声

5、音通过木棒、牙齿和颅骨直接传到耳蜗中的听觉神经来感知声音,从而继续进行创作。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若声源在人耳的左边,则左耳距声源近先听到,右耳距声源远后听到,由于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不同便形成了方向感。另一方面,由于人头对声音的掩蔽作用,左耳听到的声音比右耳强一些。总之,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都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利用双耳效应不仅使人产生丰富的立体感,而且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其实,不仅耳朵是这样,双眼、双鼻孔都是为了准确地判别光、味源的位置,

6、大自然就是这样按生理的需要达到自然的和谐美。(但是,当声音从正前方或正后方传来时,由于两耳同时听到,并且听到的强度一样,所以就很难分辨出声源的位置了。这时,我们想要听清楚这种声音或想要判断声源的位置,常常要侧着头,让一只耳朵正对声音而“侧耳倾听”。)三、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由于振动的物体不同,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声音。总的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人耳不但能分辨声音的大小,分辨女高音和女中音,还能分辨笛声和箫声。这是由于声音有自身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声音的三个基本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1)物理学中,音调的“高”“低”与日常生活中声音的高低有区别。日常

7、生活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这一句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就是音调;例如“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清”,这里的“低”,指的是响度。而物理学中的“高”“低” 仅表示音调。 (2)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它反映了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一般情况下,弦越细、越紧、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对于管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所含空气柱的长短。一般来说,长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低,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音调高。) (3)音调的高低是由声塬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

8、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4)人的发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85 HZ 1100 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 HZ 20000 HZ,小于某些动物的听觉范围,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1)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在鼓面上撒些纸屑,击鼓时先轻敲后重敲,使鼓发出的声音由弱到强。观察纸屑的跳动与听到的鼓声的大小,可得出结论: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响度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

9、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3)增大响度的方法: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日常生活中我们长采用喇叭、听诊器的方法来减少声音分散,使声音集中传播来增大响度。)3、音色: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人耳总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这就是靠声音的另一个特征音色来区分的。 (音色也是由声源的振动情况决定的,可用示波器显示出的两种乐器C调“1(do)”的声音的波形。即使两者的振动幅度相同,音色也不同。) 所以,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它是用于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

10、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只要符合上述两条之一的可确定为噪声)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噪声的等级:声音强弱的等级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划分。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2)噪声的危害: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轻则会妨碍工作、休息、影响工作效率,重则会引起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甚至会使听觉器官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3、噪声的控制: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

11、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因此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1)防止噪声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如将飞机场建到郊外、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汽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禁放鞭炮等。)(2)阻断它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马路和住宅之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反射或部分吸收,在厨房与客厅、卧室之间设具有吸声功能的隔离门、关闭门窗、用隔音砖(空心砖)建造房屋等。)(3)防止它进入耳朵。即在人耳处减弱。(如戴防噪声耳塞或耳朵里塞棉花等。)4、噪声的利用:利用噪声除草、制冷、诊病、除尘、发电、甚至利用噪声制作武器。(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一流的科学技术,就能

12、化公害为公益,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五、声的利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振动情况对应于不同的声音。即使同一物体,当它的结构、发声方式、性能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其振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发出的声音不同。所以,声音包含着发声体的很多信息,不仅如此,声波还传递着能量。声音传递信息、声波传递能量,主要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回声定位声呐海豚就是靠水下的声音定位的。在海豚的头部有一个气囊,由它向外发出超声波,根据从目标反射的回波,海豚就能辨别目标的位置、大小、形状及运动情况。依照海豚的定位本领(仿生物),人们制成了一种利用超声波测距和导航的装置,叫声呐。声呐分为两类:被动声呐。它是接收水下

13、目标所发出的声波加以分辨,确定目标的位置并根据声音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识别目标物。它只能搜索自身发声的水下目标。主动声呐。它是由超声波发生器、接受器和显示系统组成,可以主动搜寻目标。声呐除了能测距和导航以外,还可以作为水下舰艇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另外,利用声呐的原理可以制成超声波照相机,能在黑暗中拍摄影像,也可以水下拍摄。(2)动物运用超声波进行交流及寻找食物。(科学家利用许多昆虫利用超声波生存的这一特性,制成仿声驱虫仪。)美国一家公司制成一种家用超声波驱虫器,能发出不同频率的超声波,使各种家庭害虫闻声而逃,蚊子、苍蝇、蟑螂、跳蚤纷纷溜之大吉,而对人没有伤害。(3)医生使用超声波观察人体内

14、部,进行诊断和治疗。(如病人被医生要求去做“B超”检查,“B超”就是“超声波B型显示切面成像方法”的简称。)它就是利用超声的反射,来探查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组织等有无异常,还可以确定肿瘤的有无、位置和大小等。(4)超声波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和打碎结石等。(因为超声波具有较强的能量,利用超声波穿过人体的软组织作用于肾或胆内的结石,可以将结石击碎,而结石周围的软组织却安然无恙。另外利用超声波的能量还可以把药物击碎成微粒和空气混合形成“药雾”,让病人吸入以治疗肺部疾病。超声波作用于人体时,肌体细胞受到振荡和刺激能起到按摩治疗作用,也可用于治疗神经痛等疾病。)(5)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

15、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第二章 光现象一、光的传播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闪电、萤火虫、水母、斧头鱼、灯笼鱼等)和人造光源(篝火、火把、点燃的油灯和蜡烛、发光的电灯等)。2、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比如在开凿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2)光线:用来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形象直观的表示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3)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 ,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光不能直接照

16、射到跟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称为物体的影子。(一些自然现象中,如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3、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常用字母c表示,其值接近于3108m/s。空气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略小,计算时也可取为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这个值的,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这个值的。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时,在界面处一部分光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所有物体的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被它们反射的光射入眼睛引起视觉的。入射角 i反射角 r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o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