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28137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三二模汇编--文言散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散文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惜时南北朝之北齐 刘昼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迅足,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与时竞驰,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阴。故大禹之趋时,挂冦而不顾;南荣之访道,踵趼而不休;仲尼栖栖,突不暇黔;墨翟遑遑,席不及暖。皆行其德义,拯世危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今人退不知臭腐荣华,划绝嗜欲,被丽弦歌,取媚泉石;进不能被策树勋,毗赞明时,空蝗粱黍,枉没岁华。生

2、为无闻之人,殁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何也?哀其时命,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今日向西峰,道业未就,郁声于穷岫之阴,无闻于休明之世。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于将来,染意于松烟者哉!刘子五十三章【注释】騕褭:神马名。石火:古人凿石取火,击石时发出的火花霎时而灭。踵趼:脚生胼胝。突:烟囱。黔:黑。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以 B.则 C.盖 D.其22.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万物变动消亡,刻刻不已,人生更短暂,所以要珍惜生命。B.时光飞逝,过往不能再见也不可知,只有当下才是真实

3、的。C.人与万物一样转瞬即逝,只有树立美德留下大爱才能不朽。D.人生虽短,但瞬间也能放射光辉,只要树立美德丢弃私爱。23.根据第段,“今人”生前死后都埋没无闻的原因是()。(2分)A.退隐分不清腐臭和荣华,出仕不能被委以重任、被赞赏。B.退隐则沉溺于弦歌和林泉,出仕却空怀理想、虚度年华。C.退隐不能弃绝荣华欲望,出仕不能尽职建功、辅佐明时。D.出仕退隐、活着死去,都如同草木碌碌无为、自生自灭。24.你认为第段能证明中心论点“惜时”吗?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25.第段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五)13分21.(1分) B22.(2分) C23.(2分) C24.(

4、4分)答案示例我认为能证明。本段先是概括性事例,指出古代君子爱惜光阴的根本原因在于要在天下施行仁义,随后列举大禹、南荣(趎)、仲尼、墨翟等珍惜光阴的原因是行德义拯救世界,正是仁爱的行为使他们流芳百世。因为第段就已论证了立德贻爱才是珍惜时间的根本所在,所以第段举立德贻爱的例子是能证明论点的。大禹南荣等短暂的人生得以不朽,正是因为他们化有限的生命时间为无限久远得大德大爱,从而阐明了珍惜时间的本质、正道和要义,论证论点更有力。评分说明:论证内容的概括2分;论证内容与观点间的关系分析2分。25.(4分)答案示例第段描写蝉在秋寒日落中悲鸣的惨状,又描写道业未成、无闻于世的人忧郁苦闷的心理,蝉与人已融为一

5、体不分彼此。本段更用“夫”、“哉”等语气词叹词,直接抒情,这些描写抒情形象地说明了不珍惜时间只会留下悲哀、人生必定凄惨的观点,这样使议论巧妙地融入描写抒情之中,不仅使惜时的论点得以形象地论证,更能以情动人,实现劝人惜时的写作目的。评分说明 描写、抒情、议论如何融合的分析2分;表达的情感和表明的观点1分;这样写的好处1分。崇明县(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

6、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

7、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注释】 籥: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22填入第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乎B耳C焉D矣23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即其所见而名之”表现人们对事物观察粗心。B“莫之见而意之”表明受客观限制难把握实质。C概括惑于所见、主观臆度两类求道的错误现象。D表明当今之人谈论道时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约束。24第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25下列对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南方“没人”掌握“没水”譬喻,形象论证学以致道的道理。B“日与水居”“

8、生不识水”的差异是学没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C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以南方没人与北方勇者作对比,突出观点。D“七岁”“十岁”“十五”的连续叙述凸显长期实践的积累过程。2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22.D23.C24.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阐释观点“道可致而不可求”中关键词“致”的内涵,善战者之所以用兵如神,因久经沙场,熟识了战争规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因日居其肆,熟悉技艺。这与“君子学以至其道”形成类比,使抽象的“致”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道只能在亲自实践中领会和把握。评分说明:“阐释致的内涵”、“善战者”分析、“百工”分析、形成类比、抽象道理形象化。答

9、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25.B26.作者首先以“眇人”设喻,引出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进而提出“道可致不可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学以致其道”的道理。评分说明:“以眇人设喻”“求道之过:没有直接体验、认识,难以认识客观事物”“提出道可致不可求”“论证学以致其道”1点1分。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529题。(12分)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

10、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

11、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注释】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舞:玩弄,戏侮。25.对第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 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B. 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C. 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D. 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26.可填入第

1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也B.耳 C.矣 D.焉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28.对第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B. 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C. 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D. 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29.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4分)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

13、明。28.(3分)C29.(4分)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虹口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辕马说清 方苞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乘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

14、后。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呜呼!将车者其慎哉。【注】阤:古同“陀”,山坡。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也 B.乎 C.欤D.耳22.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3.对第段中“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且众多马匹或在前引导,或在旁边副驾,并不助辕马工作。 B.而且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都没有跟随辕马。 C.然而众多马匹或在前引

15、导,或在旁边副驾,都没有跟随辕马。 D.然而在前面引导和在旁边副驾的众多马匹,并不助辕马工作。24.对第段理解错误的是()(3分)A.段首承接上段,重申了驾辕之艰难。B.能否驾辕是辨别马好坏的重要标准。C.善驾的人也调教不了不合要求的马D.劣马虽差,但更糟的是坏脾气的马。2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五)(14分)21.B2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气尽喘汗”、“蹙”“攒”“抗”写出了负辕的马上坡下坡时的艰难状态,从侧面暗示了对辕马的能力要求,也写出了辕马的重要性。23.D.24.D25.此文借物喻理。方苞借选辕马暗喻任命国家重要官员。身居要职的官员应该德才兼备,像辕马一样有负重越险的能力,也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奉献的品格。如果不能选好合适的人,那么将会造成大的损失,君王再贤明有能力也没有办法。方苞在此委婉地劝谏君王用人要谨慎。黄浦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5题(13分)大龙湫记李孝光大德七年秋八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