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28117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心亭看雪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经典文言名篇,是明末清初张岱的一代表作,全篇如一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寥寥几笔白描勾勒了湖、山、人的写意诗境,而作者的那对故国往事的缅怀和沧桑又以那看似不着痕迹的笔触融入了字里行间,通过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可更深入体会作者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尤其是一词多义的归纳2、 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3、 深入把握作者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的写法4、 熟练、有感情地背诵全文(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进一步培养文言文语感2、

2、 由主问题(作者的“痴”的理解)逐渐深入,以“剥笋见心”的问题的设置,通过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对作者内心世界作深层次解读(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体会作者的那种对故国往事的缅怀和淡淡的哀思2、 深入体会作者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3、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那种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孤高情怀【教学重点】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痴”行、“痴”景和“痴”心【教学难点】通过深入把握“三痴”,深入理解作者的孤高情怀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学情预估】 对于陌生的学生,本教学设计的深层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恐难以完美实现,但文章不可浅学,可通过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设问、情

3、景设置来巧妙地逐步引入深处,以让每一位学生达到“顿悟”的理想教学效果为盼。【教学方法设想】1、巧设情境法 2、连环顶针、逐层深入设问法 3、矛盾质疑释疑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想】一、 设置情境导入,学生体会老师的“傻”(以轻松的笑声开场,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也是一种施与学生的赏读心理预设)二、 整体感知课文(一) 字斟句酌解背景请全体学生大声朗读文下注释1,老师点拨三要素:回忆录、客居异地和故国之思(二) 字斟句酌正字音点拨:rao(抱歉:电脑里无此字) 毳(cu)沆砀(hng dng)请学生齐读课文(三) 字斟句酌辨词义问:请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例子是日更定矣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上下一白三大白而别(四)老师听完大家的朗读还有两个疑问请解答1、有人说文中有一个字能精辟地概括作者的特点,那么,请同学帮老师找出文中的那一个字。痴2、我还发现文中有两处有矛盾,你也发现了吗?“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如何理解?三、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精读文本(一) 咬文嚼字看“痴”行1、 请找出文中写作者痴行的句子,同学有感情地朗读2、 问:当时天气环境怎样?请找出有感情读出来3、 问:作者冷吗?何以体现?(二) 咬文嚼字赏“痴”景1、 作者如何描绘所见之景?学生朗读2、 描写手法的特点?白描3、 景物的特点?4、 作者的心情如

5、何?回顾写西湖的名诗句(三) 咬文嚼字悟“痴”心1、 赏景时有何奇遇?2、【设置情境】亭上两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等 之人”,余曰:“ 。”请小组讨论,补全上文,并表演3、当作者见此二人,作者做什么?作者感受如何?从哪里看出?4、读到此,又如何理解作者的“痴”行和“痴”心?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孤高情怀,天人合一的情怀5、 再看课前提到的矛盾处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四、 拓展悟文人之气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 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 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 独往湖心亭(学生读)一个人 独钓寒江雪(学生读)【板书设计】咬文嚼字 看“痴”行痴天人合一的自然雅趣赏“痴”景悟“痴”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