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280394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巡游经验,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觉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生(刘):石钟山记的最终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争论。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验,但落脚于争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师:说了什么理呢?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

2、臆断其有无”不行的道理。师:大家认为呢?(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相识事物的真相必需“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别的游记”。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生大声通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本课相关文言学问:一: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

3、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二:翻译下面句子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读课文声音渐稀)(生甲、生乙、生丙、生丁、生戊回答屏幕展示问题。随着学生回答逐个显示答案)师:好,在基本扫除了字词障碍

4、后,我们来关注这篇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师泛读第一自然段)师: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张):记叙。这一段作者紧扣题目,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师:能不能详细说说写到了有关褒禅山的哪些状况呢?生(张):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缘由及道旁仆碑,并且说明白“花”“华”音谬的状况。师:张读得特别仔细,概括得也很全面。那么,结合全文来看,这一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呢?(生迷茫)师:想一想这一段作者写到的几个方面,是否在后文有所照应呢?(生起先低声争论)生(马):在这节课起先的时候,老师说这篇游记和石钟山记一样被称为“特别的游记”,我发觉这篇文章也是在记游之后落脚于争论,我想,这一段是不是为后文的争

5、论埋下了伏笔呢?(生更加激烈地争论)生(卢):其次自然段作者写到了作者与 “四人”同游华山洞,第一段中有对华山洞的交代。生(赵):第四自然段是针对仆碑发的争论,第一段对仆碑的介绍应当是为后文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师:好,大家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华”的读音那些文字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花”“华”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状况。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由详细到抽象,概括出探讨事物必需去伪存真的道理。生(孙):我觉得这段争论一正一反,先破后立,

6、从反面加以否定,指责“谬其传而莫能名”,又从正面加以确定,强调“深思而慎取”。师:发觉的真好!生(张):因为有洞,所以有了与友人游洞的经验,又因为游洞未果,所以使作者缺憾,因缺憾带来了思索,这样,后文发表争论也就顺理成章了。生(卢):对,都是持续第一段绽开的。第三段的争论就承接游洞未果绽开的。(其他学生纷纷认同)师:大家说得特别好。第一段的写法正符合游记的写作特点,作者在这里交代清晰了所游之地,自然地引出其次段游洞的经验,因为友人的中途退出,使得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并由此绽开了争论。明显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记游为后面进行争论打算材料。那么,王安石要借这次游洞未果的经验向我们阐述什么道理呢

7、?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生齐读第三段)师:这一段着重写什么?生齐答: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师:从哪看出来的?生:“于是余有叹焉。”“于是”表示紧承上文,说明这段争论是由其次段的记叙而来的。师:“有叹”与其次段哪个字相呼应呢?生齐答:悔。师:以古人巡游欣赏“往往有得”的事例,提出古人“得”的缘由在于“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进而结合自己游洞的经验生发争论。那么作者争论的重点在哪儿呢?生(李):作者结合游洞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的视察,得出“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8、,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总观点。提出要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志”是特别重要的。生(刘):作者还围围着“志”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志”“力”“物”构成了追求志向须要具备的三个要素。师:很好,理解得很到位。(板书 人生境界:志 力 物)师:结合作者的游洞经验,他“悔”什么呢?生七嘴八舌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但是他没能坚持游完整个洞。师:好。在这一段的后半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说明在追求志向的过程中,“志”“力”“物”三者缺一不行,而其中“志”是最根本的。因为有力而不至“可讥”

9、“有悔”,尽志而不至“无悔”“无讥”。一正一反间,突出了“志”的确定作用。接下来,我们再次大声读此段,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志”“力”“物”之辨。(学生自由大声读)(老师板书: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 。)师:看黑板上的残联,结合此段争论及王安石生平把它补充成一副完整的对联。(生兴味盎然,争论纷纷,有的起先埋头苦思。师走入学生间指导。)课堂沟通。生(任):夷以近,游者众,盖凡好者皆可;险以远,至者少,夫惟智者尚能。(掌声)生(赵):夷以近,游者众,无向览常;险以远,至者少,有志涉奇。生(王):夷以近,游者众,走马观花者十之八九;险以远,至者少,鸿鹄大志人万里无一。(更加热情的掌声)生(

10、李):夷以近,游者众,无志者一事无成懊悔一世;险以远,至者少,有志者一飞冲天流芳万年。(掌声)(学生踊跃发言,不断有奇思妙想,掌声不断。)师:大家真是有才识、有见解。许多同学在补充对联时留意到了我的要求“结合第三段争论及王安石生平”,最难能珍贵的是,大家的联句讲究声韵,对仗工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佳对,真是不行多得。老师这里也有一对,不妨拿出,和大家共享。夷以近,游者众,自古登峰造极有几;险以远,至者少,从来同流合污最多。(生兴奋,掌声)师:我们再来思索,王安石为何如此关注“志”呢?生(张):王安石年轻的时候,便有改革的志向,所以我想,他写下本文的时候可能也有对改革的一些想法。入洞愈深,

11、行进愈难,改革的路也很艰难。而前路漫漫,不确定时时有外物协助,所以,“志”是最重要的。生(赵):他那时候还没起先变法呢!一篇游记和变法也有联系我觉得太牵强。(生起先窃窃私语)生(郑):我觉得还是有联系。王安石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文章中的争论至少还是有他的作为政治家的一些思索的,因为这篇游记很独特。生(王):我也觉得,本文跟他的变法有确定关系。改革比游华山洞更加艰难,在变法中,王安石受到了重重阻挠,许多贵族士大夫都反对他,但他始终有坚决不移地将改革进行究竟的决心。我认为,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王安石的一生中应当是纵贯始终的。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王安石为何如此关注“志”。(生起先统一看法)

12、生(马):王安石在变法受挫时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篇文章里的“志”和这个观点也有确定的相像之处。(生大声赞同)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师: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温家宝在谈到中国农村问题的时候还多次提到他。他一生力图济苍生,安社稷,经学济世。针对文章,他也提倡“务在有补于世”,强调其实际作用。所以本文也极可能是政治家借游记抒发的“别样情怀”。当年,王安石在华山洞中苦痛地转身,大发“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的缺憾,但之后的改革,意味着挑战传统,意味着与贵胄为敌,改革迈出每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变法的路上,王安石义无反顾地艰难而孤独地跋涉,虽然变法以失败告终,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声震长空的巨响。最终,用王安石的一句诗来结束本课:“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愿同学们抱凌云之志,永不同流合污,行独立之道,志在登峰造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