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27153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课题课 型新授课设 计 人总 节 时9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 学 过 程差 异 个 性 设 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

2、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四、质疑活动1.

3、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散文成

4、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指应天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

5、最高层)七、教师小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课件展示飞来山图片。 课件展示作者图像及作者介绍: 板 书 设 计登 飞 来 峰(宋)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高望远 只缘身在最高层课 后 反 思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重、难点

6、:(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

7、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融入文本二:朗读(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二)温故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

8、细分: 二二三二三二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五言:二三二一二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三)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一)句:导问: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2、第句还在写“塔高”没有?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二)句导问: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2、句之间是

9、何关系?(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3、想象一下: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是在心中默念,还是

10、在吟唱?(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一、画外音(说一说)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二、画外文(写一写)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课外作业(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要求:以本诗为基础,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