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252169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1. 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1) 基本结构组 成 由一对较长的和一对较短的多肽链组成 四条多肽链 长链:重链(Heavy Chain, H链), 450-550 aa, 55-57 KD 短链:轻链(Light Chain, L链), 214 aa, 24 KD 二硫键:H链和L链之间,两条H链之间 由二硫键连接,呈Y型 分 区 N端:aa序列变化(110个残基) C端 :则相对稳定(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区) 近N端:V区= 1/2 L链+ 1/4(1/5)H链 (2)恒定区(Constan

2、t region, C区) 近C端:C区= 1/2 L链+ 3/4(4/5)H链 (3) 铰链区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HVR) 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 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 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 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 IgM和IgE无铰链区(2)功能区的作用 VL、VH: 抗原结合部位 HVR(CDR)与抗原表位结合 CH1、CL:遗传标志所在 IgG- CH2:补体结合位点,通过胎盘部位

3、 CH3:与各种组织表面IgG Fc受体 (FcR)结合部位IgM: CH3 :补体结合位点IgE: CH2、CH3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的 ( IgEFc受体FcR)结合部位Ig的其他片段 J链 (Joining 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 SIgA:二聚体 IgM: 五聚体 分泌片SP(Secretory Piece):是SIgA上 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 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3)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 IgG 2Fab段 + Fc段 ( 抗原结合片段)(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 IgG F(ab)

4、2段 + pFc段 ( 抗原结合片段) 碎片意义:F(ab)2段保持了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又减少了 Fc段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生物 制品研究,如精致抗毒素等。2.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1)Ig的基因多样性形成机制组合造成的多样性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 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 就存在多种组合。VH: 51个基因片段,编码CDR1、CDR2部分的aa DH: 30个基因片段,编码CDR3中的大部分aaJH: 6个基因片段,编码其余的CDR3部分的 aa 和第 四个骨架区(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

5、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成熟的B 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 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有人计算多样性可达4.8 X 107 ,故针对外界众多的抗原分子,体内可产生数以亿计的不同抗体分子。3. 小分子抗体的特点 仅含V区结构 ,免疫原性较弱。 分子量小,易通过血管壁,可有效克服肿瘤灶组织对抗体的生理阻抗。 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R结合,易达肿瘤病灶,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 与靶

6、细胞抗原结合力较弱。 半衰期短,影响到达肿瘤局部抗体的浓度。第三章 补体系统1、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 细菌脂多糖 IgM,2IgG C反应蛋白等 酵母多糖 凝集的IgA,IgG4 参与成分 C1-C9 C2-C9 C3,C5C9 B,D,P,I,H 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的效应阶段 感染早期发挥作用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溶解靶细胞: C5-C9参与,形成MAC。(2)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

7、噬作用。 C3b,C4b,i C3b 细菌(Ag)+ Ab +C3b- C3b R:巨嗜细胞-吞噬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3)炎症介质作用 1)激肽样作用: C2a-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引起炎症充血2) 过敏毒素样作用: C3a,C5a,C4a-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受体-释放组胺等-毛细血管 通透性 内脏平滑肌收缩3) 趋化作用: C3a,C5a - 吸附具C3a,C5a受体的吞噬细胞-游走- 补体激活部位。(4)免疫黏附和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免疫黏附: Ag + Ab+C- C3b或C4b -RBC,血小板 - 较大聚合物-运输至肝脏清除, 易被吞噬细胞吞噬。 (CR1) 第四章 细胞因

8、子一、CK作用的共性和生物学作用1 细胞因子的共性:(1)理化特性:1)多为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5-30 KD)2) CK与靶细胞的结合: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 3)微量水平(PM)发挥作用:与靶细胞受体亲合力极高(2)分泌特点 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瞬时性 短暂而自限过程(CK的mRNA易降解)2、生物学作用特点 (1)作用方式自分泌: CK的靶细胞就是产生CK的自身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旁分泌: CK的靶细胞是产生CK的邻近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内分泌: CK的靶细胞就是产生CK的远距离的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2)作用多样性细胞

9、因子参与多种机体的病理与生理作用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刺激造血, 促进组织修复 (3)作用复杂性 多效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重叠性: 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拮抗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 协同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 双向性: 生理调节作用适量 损伤机体过量3、网络性调节 众多的CKs相互诱生、相互促进、相互抑制 、 相互调节, 形成十分复杂的网络。二、sCKR的产生,生物学作用与临床的关系1、

10、可溶性CKR产生机制(1)膜结合CKR,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 胞外区脱落,结合能力不变。 sIL-1R sTNFR sIFN-rR(2)CKR的mRNA不同剪接后,新编码的SCKR转录子,表达SCKR, 由细胞分泌至胞外。(主要) sIL-4R sIL-7R sIFN-Ar(3)膜受体酶解脱落和分泌型mRNA翻译同时存在 sIL-5R(a) sIL-1R(a) sSCFR2、可溶性CKR生物学作用(1)负调作用-与膜结合型CKR竞争CK-阻断CK作用-膜受体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利于处于活化状态的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2)载体作用-与CK结合,防止CK被降解或清除,并将其运送到靶细胞的膜CKR处(

11、3)辅助作用- 使原本对CK信号不敏感的靶细胞产生作用3、sCKR与临床(1)检测sCKR水平在临床中的应用 辅助早期诊断 病情转归 评估 治疗1) IL-2R 血清sIL-2R水平升高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恶性肿瘤: 白血病 霍奇金淋巴瘤 骨髓瘤 肝癌 胃癌 结肠癌 肺癌 鼻咽癌自身免疫或炎性疾病: RA SLE 重症肌无力 哮喘病毒感染或其他传染病: HAV HBV HCV HIV HPV 结核病 麻风 痢疾 梅毒骨髓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他:烧伤 消化性溃疡 妊高症 肝硬化 肾功能衰竭2) IL-6R 血清sIL-6R水平升高与某些疾病的关系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RA 克隆病 溃疡性结肠炎 感染

12、性疾病 HIV感染 细菌感染及脓毒血症肿瘤和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浆细胞白血病 非霍奇金淋巴瘤 3) sTNFRsTNFR水平 升高与某些疾病的关系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RA (血清及关节滑液) SLE 感染性疾病 HIV感染 细菌性痢疾 脓毒血症肿瘤和白血病 肺癌 直肠癌 胃癌 卵巢癌 宫颈癌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移植其他 孕妇(随胎龄增加而升高,可能是保护胎儿的一种机制) 慢性肾衰 外伤 酒精性肝硬化(2)SCKR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减轻或防止促炎细胞因子造成的病理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三、CK有何临床意义1. 细胞因子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缺陷(先天性、后天性)先天性:IL-2受体链缺陷= IL-2,4,7功能障碍=淋巴干细胞不能分化=T,B细胞不能成熟=免疫功能严重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