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196066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范本(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说明书(一)默认分类 2021-09-30 10:25:15 阅读191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 基础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西溪湿地保护区位于杭州市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16公里。西湖区位于杭州市西南,北与余杭区接壤,西与富阳市交界,东连杭州城区,南临钱塘江与滨江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径120026至120927,北纬30335至302128。地形为东西向短、南北向长,东西向最长距离约20公里,南北向最长距离约30公里左右。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天目山山脉余脉末端,是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带,属平原、丘陵

2、地貌;整个区域的中部为丘陵、南北部为平原。 西溪湿地保护区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是离杭州最近的旅游区之一,名列杭州市著名的“三西”(西湖、西溪、西泠)之一。历史上的西溪风景区,指西溪河流经留下古荡段两岸的宽阔地带。其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灵峰山北高峰龙门山小和山山脊线北侧的丘陵坡麓地带;北岸包括余杭塘河以南五常蒋村乡一带的水网平原,面积约60平方公里。目前的西溪湿地,大致指东起紫金港,西至五常港,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的一片鱼塘水网平原。杭州市政府2003年一月正式批复的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将西溪湿地

3、保护区的空间范围,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西溪湿地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区控制区。其中:西溪湿地保护区的范围是: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保护区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绿带西侧,北至余杭塘河,总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湿地水网区域,总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二、自然概况(一)地质地貌西溪湿地的地质单元属三墩凹陷,下伏白垩系杂色砂岩,上覆厚约4050米的第四系亚砂土和亚粘土,第四系上部25米厚的亚粘土属全新统,是浙北地区经二次海侵海退形

4、成的。全新统上层厚约56米亚粘土层,在全新世中晚期钱塘江河口平原已存在;而苕溪古河道两侧当时尚处于洼地,因为五常蒋村古荡一带水流排泄不畅,从而形成一片湖泊沼泽,是由冲积和湖积形成的。卫星相片和航空相片上也明显地反映出:五常蒋村古荡是一个构造洼地,而且是以蒋村为中心的。简言之,西溪湿地是第四纪地质作用的产物。西溪湿地保护区的自然地形,为低洼的水网平原。周围村庄、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标高在25.5米之间,地势略呈南高北低状。农地主要为池塘、柿林、桑地、茭白田等。目前已没有原生湿地景观,而是在长期的江南渔桑农业的改造下,逐步形成的以鱼塘为主、并由大面积的河港湖漾水网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

5、大的洲渚相间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它属于“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二)水文气象西溪湿地主要有纵横交错的六条河流在此围合汇聚。它们分别是沿山河(西起于五常化龙桥,东止于蒋村周家门,全长约11.7公里,宽约11米,不通航)、五常港(南起于留下镇,北止于余杭塘河,全长约5.95公里,宽约25米,水深约2.5米;可通农用船只)、紫金港(南起于沿山河,北止于余杭塘河,全长约3.4公里,宽约20米,水深约2.3米)、顾家桥港(南起于五常白浪,北止于五常天竺桥,全长约1.8公里,宽约15米,水深约2.5米;可通农用船只)、严家港(西起于蒋村南高桥,东止于千斤洋,全长约2.2公里,宽约15米,水深约2米;可

6、通农用船只)、蒋村港(南起于蒋村何家河头,北止于余杭塘河,全长约3.75公里,宽约20米,水深约2.3米。可通农用船只);河流总长28公里。区内约70是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陆地面积仅占30;水网密度高达25公里平方公里,以致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区内河水受西边的五常港补给,缓缓东流,流速为003007米秒,常年平均水位约115米。本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季风交替规律明显,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的逆向转换,控制云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春季多雨、夏季闷热、秋季气爽、冬季干冷”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为162C。

7、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毫米,以春雨、梅雨、台风降水为主,降水量月份主要集中在39月份:36月是第一个雨季,其中56月为梅雨期;第二个雨季在89月。历史上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千百年来水患不断:以1963年的苕溪决口为例,当时洪水泛滥,蒋村绝大多数人家的庭房中积水约一米,持续近一个月。(三)环境质量从总体上看,西溪湿地尚保持着次生湿地较好的环境质量(包括声音、空气、水质、放射性等);但伴随着杭州城市发展的快速西进,本区域的水域面积渐渐萎缩,水质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调查发现:秋雪庵、章家塘、茭芦庵等三处重要地方的水质,已分别处于三类、四类、五类水质。保护水质,已是西溪湿地保护区工作的燃眉之急。西

8、溪湿地的部分区域经过整治和恢复,已经初显清静和幽深的景观。但是,居民点附近的环境质量仍然不高,主要表现为:杂乱,污染。如:卫生死角多;通讯、电力、交通线路架构零乱,视廊不净;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污染严重。区内居民人口较多,居住地点比较分散,部分地块人居过于密集;而且,现代住宅楼建设与传统民居风格不相协调。上述种种,影响了整个环境质量。三、历史延革西溪湿地是第四纪全新世时期地质作用的产物,它经历了海侵海退湖泊沼泽化最后形成原始湿地的漫长演变过程。近千年来,因为人工渔耕经济的强力改造,又演变成为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风景名胜开发建设,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开

9、始衰落的四大发展阶段。唐代以前,杭州西北皆水,水中有洲居人;西溪就存身于这片水乡之中。至唐代,西溪开始繁兴,出现贸易集市,故神州古史考云:“唐有西溪市。”约演延在北宋以前,西溪南侧山上已建立了不少寺院,出现了诸如古夕照庵、法华寺、喜鹊寺、永乐庵等名寺名庵。至北宋,西溪市改为西溪镇,成为当时的钱塘四大镇之一(元丰九域志);时人继续在西溪及其周围建寺造庙。南宋时,就行政区划而言,西溪分别属于蒋村里、西溪里、西溪市;整个西溪属于钱塘县留下镇。南宋时的西溪,风景名胜有了很大发展:高宗开辟西溪“辇道”,在辇道两边育梅栽竹;后人又在蒹葭里一带营造寺庙;同时,开始大面积培育柿树,柿树景观由此开始渐为南宋文人

10、所喜爱。南宋的西溪,梅景观文化也迅速发展,泛舟西溪,临水赏梅,在当时成为杭人时尚;西溪由此而与灵峰、孤山并列齐名,被称作杭州的三大赏梅胜地。明代,除了维修宋时景观、增新佛刹外,还开发许多旅游项目:明代中期,“西溪探梅”已成杭州一大特色景观;明代后期,蒹葭里周边建造起了许多名园名庵,如西溪梅竹山庄、西溪草堂、洪园等,在寺院旧址上又建有茭芦庵、秋雪庵,并新建了曲水庵;“西溪观芦”也是在明末成为杭州的特色景观的,至于后世著称的“秋雪八景”,此时业已形成。清代康熙年间,西溪湿地增添了西溪山庄等许多新建筑。康熙、乾隆南巡到杭州时,又为西溪留下了多篇宸翰诗作。清代文人大都喜爱西溪,不少名人雅士皆先后以它为

11、题,创作了不少艺术成就很高的诗词和诗意画等。正是在清代,西溪一跃而与(西)湖上、南山、北山齐名,上升为杭州四大景区之一。清末民初,许多名园古刹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日寇侵华,西溪风景区遭到极大破坏。解放后,西溪逐渐衰落:1958年,法华寺、老东岳先后被毁;经过“文革”,多数景点已不复存在。如今,由于房地产开发热潮及农民房的大量建造,湿地面积已大量减少。西溪风景区内虽然还保留着不少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但由于许多居民长期居住在这一区域之中,数量过度的人居生活压力超过了西溪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明显的侵害。当前,随着杭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杭州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一个全面

12、保护西溪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江南水乡人家的风貌乡情和重要历史人文景观、合理开发湿地旅游休闲的综合工程,正在启动之中。四、社会经济状况西溪湿地保护区涉及西湖区蒋村乡的王家桥、包建、合建、深潭口、龙章、三深、蒋村、登云、周家等九个行政村,合计农户2520余户,人口12000余人;还有余杭区五常乡的白庙村,农户200户,人口约1000人;总计人口约13000余人。现状居民生产与生活大致平衡,产业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渔业养殖为主,传统农业主产谷物、莲藕、瓜菜、柿子、畜禽和淡水鱼。蒋村的近万亩鱼塘素有“活鱼库”之称,不仅开展家常鱼的养殖,而且还利用秋冬旺季,通过蒋村水产品交易市场的鲜鱼囤积,进行春夏淡季调节,

13、收益颇丰。近年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涌现,经济发展较快。2003年,蒋村乡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4.04亿元,其中工业收入1.48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588元。五、周边景点景区分布状况西溪湿地保护区在杭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是2004年杭州市旅游西进的重大项目之一。在杭州及其周边旅游网络中,从西溪湿地出发,可以东达西湖,西攀天目山(包括白水涧、天荒坪),南登余杭区的径山,北入湖洲德清的下渚湖、莫干山,四通八达,进出自如。西溪的南边,又有龙坞风景区、灵山风景区、长安沙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景点景区;周边还有美女峰、小和山、白龙潭、大清谷、风水洞、佛殿湖盆地、大坞盆地

14、、桑园岛等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众多精彩的景点景区,或远或近地环绕着西溪,构成了以西溪为轴心的丰富多样的杭州市郊外围景观圈。如今,在杭州市区的西部,林木葱郁的午潮山、一马平川的大坞盆地、银珠飞溅的白龙潭瀑布、滩平沙细的长安沙洲,与河网纵横的西溪湿地等五大景区,沿着绕城公路由北至南呈线状排开,已初步构成了杭州西部“休闲旅游景观带”的雏形,这使西溪占尽了杭州城西独特的区域旅游网络优势。 第二章 资源特点评价一、资源分布位于杭州西湖区的西溪湿地保护区,总规划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大部分(约9平方公里)属于西湖区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五常乡境内。西溪湿地的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可

15、谓移步换景,四处皆景;而且相对集中,围绕景轴,特色鲜明,一步多景,形成了自然生成、分门别类的多样景观。这种独特的资源分布格局,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合及专项特色旅游市场的开发,为西溪湿地资源的综合保护与旅游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基础。实际调查状况表明,西溪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区块,即:西部、中部和东部。保护区的西部区块,东起长家滩港,南起五常大道,西至绕城公路绿地东侧,北至新开河,面积约有2.8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属于鱼塘湿地,除五常港从中穿越外,其他河港较少,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也不多。东部区块,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西部的界线为千斤漾至包家塘港(蒋村港),面积约有2.7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基本上也是鱼塘湿地,北部有少量河港,区内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也极少。中部地区,面积约有5.90平方公里,东起千斤漾至包家塘港,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西部的界线北段起自绕城公路绿化带东侧、向南折至年家港(新开河)、朝天暮港,再往南至长家滩。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分布相当丰富和广泛,除鱼塘湿地外,河网稠密,尚有较多的河港湖漾、洲渚滩涂、沼泽皋坡、堤岛岸闸,湿地自然景观最为明显,野趣盎然,环境宜人;而且,历史人文遗址较多,有秋雪庵、曲水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