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后感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193307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身成长》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终身成长》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终身成长》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身成长》读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终身成长读后感年底了,西安有疫情了,刚好有时间在家和几个相好的哥们、老同学视频、聊聊近况。大局部人都有了新变化,有的人去了顶级公司,有的人自己创业了,有的人年收入上了七位数,但也有不少人没什么起色,言谈之间满是抱怨。 我比较喜爱和有进步的人谈天,这倒不是势利眼,而是和他们谈天非常愉快。他们多半会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发迹”经验,大家互相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共享,一起展望美好的下一年。和喜爱抱怨的人谈天则相反,就像吃到一只烂橘子,又酸又涩。在一起视频时,有人介绍了什么新的门路,也被他打断,甚至疑心其他赚了钱的人,根本没有说的那么多。理由是他没有赚到钱,别人也一定赚不到。这种人往往是白忙了一年,但

2、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么抱怨政策,要么抱怨下属,连家务事也一并捎带进去,又可怜又可笑。 套用最近读过的终身成长中的理论,就是第一种人拥有成长型思维,第二种人则是固定型思维。客观地分析,其实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刚出学校都是一穷二白。甚至那些混得不好的人,还比别人多一两样优势。比方学历、户口、就业起点等。但这些优势可以让他们取得临时的成功,却无法关心他们长久地维持成功。将自己的成就维持在巅峰状态,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成长型思维方式。这恰恰是许多人缺乏的。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说:“关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有许多错误的想法,特别是我们总认为,是那些孤独、聪慧的人忽然间创造了了不起的东西

3、。”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思维误区,就是许多人都认为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假如你要是特别努力的话,就显得不那么聪慧。 假如深入了解一下那些成功人士的成长轨迹,就会发觉真相很打脸。大家都知道达尔文写出了物种起源,莫扎特创作了很多经典乐章。但很少有人了解到,达尔文是有团队的,经过多年的团队协作,上千次讨论,废弃了很多篇草稿,才最终完成颠覆学界的著作。而莫扎特也经历了超过10年的奋斗期。在这期间,他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那么出色,甚至不乏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拆拆拼拼的情况。 没有人是单纯靠天赋上位的。成功者们在私下里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而且他们都相信人的潜能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在他们眼中,团队

4、不是突出自己的工具,而推动成长的发动机。他们很擅长用一种成长型思维去维护自己的团队。 那位年收入七位数的哥们,工作方法并没有特别之处,就是勤勤恳恳地沿着一条路子走,把自己研发的产品做到极致。也曾遇到过揭不开锅的局面,但他没有放弃亲自选择的每一个人,相信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在接近绝路的时候,一个下属出了一个畅销品,整个团队就活了。而那位没什么起色的老兄,其实业务能力不错,月薪接近两万。但他总认为一切都是他应得的,自己的地位是不容挑战的,拒绝尝试和改变。当团队里出现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时,甚至只是言语上挑战了他的权威,就会被他无情地开除。开除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在他以为可以成果独享的时候,发觉跟其他同行相比,他根本没什么成果可言。责任却被推到了那些离开的人身上。 大家也别迷信什么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在真金白银面前,任何人都有被软化和被改变的可能。也不是说要成功就必须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另外一种就意味着失败和一无所成。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情愿。别给自己贴标签,好好读读终身成长里的最后一章,也许下一年谈笑风生、传授成功经验的人就是你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网络生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