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细菌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18658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源性细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源性细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源性细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源性细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6 章 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人类和动物某些传染病,所谓的 |人畜(兽)共患病 (zoono sis)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该类细菌通常以家畜或野生动物作为储存宿主, 人类因通过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 源地。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氏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等。第一节布氏菌属布氏菌属(Brucella)又称布鲁菌属,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现已知有6 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因最早由医师_David Bruce首先分离出,故得名。本属 对人致 病的有羊布氏菌(BmelitensS、牛布氏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氏

2、菌)、猪布氏菌 (Bsui和犬布氏菌(Bcanis),次为牛布氏菌病。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二)培养特性 为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若加入血清或肝浸液等 可促进生长。最适pH为6668。经37C培养48小时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光滑型(S) 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不产生溶血现象,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使培养液轻度混浊并有沉淀。牛布氏菌 在初 分离时需5% 1 0%CO2 。(三)生化反应大多能分解尿素,产生H2S。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

3、生长 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氏菌。(四)抗原构造与分型布氏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两种抗原在不同的布氏菌中含量 不同,牛布氏菌含A抗原多,故A抗原又称牛布氏菌(abortus)抗原;羊布氏菌 含M 抗原多,故M抗原又称羊布氏菌(melitensis)抗原。由于两种抗原的比例在菌种中有差 异,如牛布氏菌 A: M = 20: 1,而羊布氏菌 A: M=1 : 20,猪布氏菌 A: M=2: 1, 因此用A与M因子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可鉴别三种布氏菌(表16-1 )。表 16-1 主要布氏菌的特性与鉴别菌种CO2r1= 1 (11 需脲酶试 验h2s - 产生含染料培养基中生长凝

4、集试验复红(1 : 50000)硫堇(l : 20000)抗A因子抗M因子羊布氏菌 牛布氏菌 猪布氏菌+/ +/ + +(五)抵抗力 较强,在土壤、乳制品、病畜的毛皮、脏器及分泌物中可生存数周 至数月。但 在 60C 湿热环境 20 分钟,日光直接照射 20 分钟可死亡。对常用消毒剂均较 敏感, 如 3%来苏儿作用数分钟可杀死。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也较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布氏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此外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 酶等) 可增强该菌的侵袭力,使细菌能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机 体脏器内大 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流。(二)所致疾病布氏菌的动物宿

5、主广泛,包括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布氏菌的感染流行与畜 牧业 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以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较为多见。布氏菌感染可 引起母畜 流产,病畜还可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和子宫炎等。牛、羊、猪 等家畜是人类 感染布氏菌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随流产的胎畜和羊水排出,也可 经粪便、尿液,甚 至乳汁排出污染环境和食物。人类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也可 经消化道、呼吸道等途 径感染。布氏菌能抑制吞噬细胞内髓过氧化物酶系统的杀菌作用,因此可以在吞噬细胞 内存 活而成为胞内寄生菌。细菌可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 灶。当细 菌繁殖达一定数量时侵入血流,出现菌血症,患者可出现发热

6、症状。随后 细菌进入肝、 脾、骨髓和淋巴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 一定程度可再度入 血,再次出现发热等菌血症症状。如此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使患者 的热型呈波浪式,临床 上称为波浪热。布氏菌感染的潜伏期为 16 周。临床症状不 一,急性期可出现发热、多汗、头痛、全身乏力等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也可出现中 枢神 经系统症状。易转为慢性,可出现肝脾肿大等体征。布氏菌的致病过程与该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菌体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形成 的免 疫复合物,可导致急性炎症和坏死,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一 种川型超 敏反应(Arthus反应)。(三)免疫性机体感染布氏菌后可产生免疫力, 以

7、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产生特异性 IgM 和 IgG 型 抗体,发挥免疫调理作用。且各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作用。过去认为机 体对布 氏菌的免疫是有菌免疫,即当机体内有布氏菌存在时,对再次感染才有较强 的免疫力。 但近来认为随着病程的延续,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体内病菌不断被杀 灭,因此最终可 变为无菌免疫。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标本 常用血液标本,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 70%。对急性期、亚急性 期病人还 可取骨髓标本作分离培养。病畜的子宫分泌物、羊水,流产动物的肝、脾和骨 髓等 也可作为分离培养的标本。二) 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于肝浸液培养基置5%10%CO2孵箱中培养。由于细菌生长

8、缓慢,菌落 大多在 47天形成,若未见菌生长,一般需经过三周培养方可排除。细菌型别 鉴定主要 根据涂片染色镜检、CO2的要求、H2S产生、染料抑菌试验、玻片凝集等 确定。(三) 血清学试验1 凝集试验 发病17天后血清中开始出现IgM抗体,将患者血清作倍比稀 释,进 行玻片凝集试验,1:200有诊断意义。也可用乳胶凝集试验,方法简易可 靠。2.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布氏菌感染患者常出现不完全抗体,需用Coombs试验才能检出。在病程中凝集效价出现增 长者有诊断意义。3补体结合试验一般发病3周后出现IgG抗体,由于此抗体能维持较长时间,故 对诊断慢性布氏菌病意义较大。 此试验特异性高

9、,试验结果以1 : 10为阳性。(四)布氏菌素皮肤试验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试。取I布氏菌素(brucellin)或布氏菌蛋白提取物0.1ml作 皮内注射,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若局部红肿浸润直径12cm者为弱阳性,23cm为阳性,36cm为强阳性。皮试阳性者可见于慢性或曾患过布氏菌病。四、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可用减毒活疫苗,主要对象是与牲畜接触较多,并且布氏菌素皮试 阴性 的职业人群。对疫区的牲畜也应进行免疫接种。非特异性预防包括加强对传染 源的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播因子等。急性期病人可用抗生素治疗。第二节耶尔森菌属耶尔森菌(Yersinia)是一属革兰阴性小杆菌。生物学分类属于肠杆

10、菌科,包括11 个菌种,其中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等菌种对人类致病。本属 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类、鸟类和家畜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已感染的动物、被节 肢动物叮 咬或食入污染食物等途径感染。一、鼠疫耶氏菌鼠疫耶氏菌(丫. pesti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 烈性传染病,历史上从六世纪开始,曾发生过三次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性大流行,死亡人 数以千万计,给人类带来的灾害超过任何一种自然灾害。近数十年来鼠疫的 发病率已明 显下降,但仍有局部散发流行,目前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 区。我国西北等 内陆地区偶有散发病例,因此,鼠疫仍是我国重点监控的自然疫源 性传

11、染病。(一)生物学性状1. 形态与染色 为革兰阴性小杆菌,可呈卵圆形,两端有浓染现象。有荚膜, 无鞭 毛,无芽胞(图16-1)。从死于鼠疫的尸体或动物脏器新鲜标本中观察到的细 菌形态比 较典型。但在化脓或溃疡性病灶及腐败材料中见到的细菌形态不典型,菌 体可膨大成球 形,且着色不佳。如在陈旧培养物或生长在含高盐(30g/L NaCI)的培养 基上则呈多形态性,有球形、杆形、棒形和哑铃状等。图 16-1 鼠疫耶氏菌(Brooks et al, 2004)(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图中箭头所指为鼠疫耶氏菌)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C, pH为697.2。在含血液

12、或组 织液的培养基上生长, 2448 小时可形成细小、粘稠的粗糙型菌落。在肉汤培 养基中开 始呈混浊, 24小时后表现为沉淀生长, 48小时后逐渐形成菌膜,稍加摇动 菌膜呈“钟乳 石”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3. 抗原结构 鼠疫耶氏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至少有 18 种抗原,有的与假结核 耶氏 菌等菌种有交叉性。重要的细胞抗原有F1抗原、V-W抗原和外膜蛋白抗原等,这些抗 原由细菌质粒DNA编码产生,与鼠疫耶氏菌的致病性有关。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湿热55C 5分钟可以杀灭,5%来苏儿或1%石碳 酸20分钟内可将痰液中病菌杀死,但在自然环境的痰液中能存活一个月以 上,在蚤粪和 土壤中

13、能存活 1 年左右。5.变异性 鼠疫耶氏菌通过自发或诱发性突变及基因转移等机制发生变异,其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和抗原构造等均可出现变异菌株。与多数肠道菌光滑(S)型菌落致病性强的特征不同,野生菌株的菌落呈粗糙(R)型,毒力强。经人工传代培养后菌落逐渐变为S型,其毒力也随之减弱。鼠疫耶氏菌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已经完 成, 结果表明染色体上含有大约 4 000 个编码序列,此外还有大量的插入序列,因 此,鼠疫 耶氏菌的基因组容易发生动态性变化。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 致病物质鼠疫耶氏菌的致病力极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致病物 质包 括F1抗原、V-W抗原、外膜抗原以及鼠疫耶氏菌产生的毒素等,一

14、般认为鼠疫耶氏菌的 毒力与这些致病物质综合作用有关。(1)|F1 抗原(fraction,为鼠疫耶氏菌的荚膜成分,是一种不耐热的糖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因此被认为与鼠疫耶氏 菌的毒力有关。F1 的抗原性强,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2) V-W抗原:V和W抗原同时存在,系毒力质粒DNA编码。W抗原位于菌体表面,是一种脂蛋白;V抗原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可溶性蛋白。V-W抗原具有 抗吞噬作用,与细菌毒力有关。 (3) 外膜蛋白(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 Yop):其编码基因与 V-W基 因 存在于同一质粒上。外膜蛋白具有抗吞噬细胞的移动和吞噬作用,也具有抑

15、制血小 板 的聚集作用,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 鼠毒素(murine toxin, MT) |:具备外毒素的化学特性和免疫特性。为可溶 性 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但该毒素只有当细菌自溶解 后才释放,因此,一般不称外毒素。对小鼠和大鼠的毒性作用很强,对小鼠的半数 致死 量(LD50)为010.7乜,它可阻断小鼠1肾上腺能神经,并引起心脏损害,但对豚鼠、 家兔等动物的毒性作用却很低,甚至用小鼠中毒量的一万倍剂量也难以使这 些动物致死。 对人的损伤作用尚不清楚。( 5) 内毒素:其性质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可致机体发热,产生休克和 DIC 等。2. 所致疾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通过鼠 蚤的 叮咬而传染人类,尤其当大批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或其他动 物(如旱獭、绵羊等)。人患鼠疫后,又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 临 床常见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鼠疫。腺鼠疫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点。鼠疫耶氏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 并沿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弓I起严重的淋巴结炎。侵犯的淋巴结多在腹股沟,引起肿 胀、化脓和坏死。肺鼠疫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由腺型或败血症型鼠疫蔓延而继发。 患者以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