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1639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二、设计理念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

2、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4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难点:1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

3、义。五、说教学流程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读单元导读,交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学习重点: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二)、导入课题。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学多才,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

4、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吧!(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初读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2、学生反馈。(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是按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试验成功的顺序叙述的。)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辩论信奉违背拖住解释宣布固执十磅比萨城

5、胆大妄为4、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3、小组内初步交流。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1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2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3 集体探讨,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伽

6、利略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执着追求真理。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

7、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许多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在人们眼里是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否用简单的方法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如:画图或者实物演示)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幻灯,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

8、体会。3、教师小节: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5、学生交流。(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6、拓展训练。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四)、作业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六、说板书设计 我在力争简洁、重点突出的原则下,设计了以下板书。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大哲学家 都信奉) (25岁 提出问题很不寻常)10磅1磅 疑问试验 10磅1磅(反复)(先着地-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