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12213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一、 选择题(共75题,1-25每题3分,2675每题2分)51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52.“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53.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

2、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54.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55.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56.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北宋都城东京面貌的是 A(崇

3、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57.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58.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

4、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59.“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60.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

5、自由度D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61“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62.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A

6、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63.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64右图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65.史学家说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

7、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66.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67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A石油工业的发展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8、68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 (单位:千米)年份世界总里程欧洲美国1870210 000105 00085 2771880373 000169 000144 0001890617 000224 000269 0001900790 000284 000320 133对此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美国铁路发展的速度逐渐超过欧洲 B欧美工业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铁路格局变化与欧美经济格局变化一致 D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车的国家69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

9、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A蒸汽机车、水力纺纱机 B电灯泡、电动机C汽车、飞机 D电话机、内燃机70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其中A、b曲线分别代表的国家最可能是A美国、德国 B中国、英国 C中国、德国 D中国、美国71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因素不包括A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 B国际贸易和物资物种的交流C公正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 D交通运输和通信工具的发展7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期赵括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 A.商业资本加速了土地兼并 B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土地买卖C铁犁牛

10、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D.私营工商业受到严格限制73.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74.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75.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

11、“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二、综合题79.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 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

12、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材料二 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的口号,指出“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应“以商立国”。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xx年03期)(1)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1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决胜于商战”提出的时代背景。(12分) 80.粮食问题引

13、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材料二 18 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 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 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 年为3.175 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 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2)归纳材料二中1819 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6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高一历史125:DCBAB CDCDC BCBBD CBDAB CBBBA26(1)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4分)作用:推动明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