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11497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课题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教学设计内容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2、。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

3、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设计思想“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

4、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

5、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

6、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学难点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教学资源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网址和书籍、报纸:航空博物馆:http:/ http:/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1)时间(2)意义2.导弹的研制3.航天技术的进步:(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2)发射“神舟

8、”系列飞船二、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三、科技发展的原因1、国家的重视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3、人民的支持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导入新课:1、用幻灯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讲授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

9、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公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学生浏览报纸。学生

10、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原子弹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学生仔细观看。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

11、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

12、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教师总结。结合本教研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

13、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教师寄语: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令我们欢呼和骄傲。但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不止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拓展延伸:(任选一题)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2、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生介绍1

14、-2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和本册历史课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2001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2004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与课题研究结合,加强学科渗透,贴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和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业布置由易到难,具有一定梯度,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乐趣。3、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五、神六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