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随感五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10812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教学随感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桂花雨》教学随感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桂花雨》教学随感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花雨》教学随感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教学随感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教学随感五前日教完了?桂花雨?一文 ,准确地说是在邓强亮主任上完“一人一课研讨课之后。坐在教室后面 ,一边听邓主任讲课 ,一边思考如果换了我会怎么上这个问题。这篇课文是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 ,她早年在杭州读书 ,家在江浙。1949年赴台湾 ,那个年代过去的人 ,老了大多思乡 ,落叶归根 ,人老思乡 ,是常理。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一样 ,又如酿造的高粱酒 ,愈是有年头愈是香醇。作家写此文追忆童年于“摇花乐 ,寄思乡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 ,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后者在文中并没有点明 ,只说“每次作家长大后从外地回来 ,总要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

2、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以及“每到这时 ,我就会想要、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母亲思乡 ,“我是母亲的女儿 ,当然也会有遗传。甚至于乡情更浓于母亲。这也就是作家用笔的含蓄所在。基于此 ,我教此文时 ,就把寄思乡于文这种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当然作者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喜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的童年“摇花乐来展现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先得读出摇花之乐。有了这一想法 ,我先引导学生把桂花的香读得香香的 ,浓浓的。“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

3、香里的、“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两句集中表达了桂花的香。特别是“浸 ,“沉浸仿佛把村庄和人都浸泡于桂花香气形成的海洋之中。读到此处 ,我引导学生回想起三年级学过的?槐乡五月? ,槐花香 ,“整个村庄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两处的用法如出一辙。前后联系起来读 ,更亲切 ,仿佛有香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因此我认为读书一定要善于联系 ,迁移。又如读到父亲闻到桂花香 ,诗兴大发 ,即时口占一绝中最后两句是“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儿童 ,解 ,我请学生一读 ,二读 ,三读 ,再读 ,读着读着 ,学生似乎有所领悟 ,我再挤一下:“想到了什么?马上有学生说想到:“人间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

4、桑又插田。儿童未解共耕织 ,也伴桑阴学种瓜。接着又有学生说:“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不过我马上纠正说?风?中的解不是理解 ,明白之意。但我还是表扬了同学们会读书 ,会迁移 ,把书读活了。在读出花香之后 ,我和同学们一起直奔“摇花乐。首先当然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是件大事。读懂三个字“老是缠 ,明白我摇花的“迫不及待。读懂了 ,就能感悟到这什么是一个大事。也能读好“我和母亲的对话。这又一个进行对话朗读训练的好时机。正因为我迫不及待 ,等到终于有时机摇了 ,一定兴奋不已。于是又有一个时机训练学生的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如何读出我的兴奋 ,虽然忙碌而快乐。摇花之后母亲对桂花的虔诚 ,父亲由引激起的诗兴。更加反衬出我摇桂花的乐趣。这就是摇花之乐。在体悟到摇花之乐之后 ,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即使家乡的宅院旧更可能是破旧 ,残旧 ,但因为是自家的 ,所以总是恋恋不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 ,我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和学生一起背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江南?静夜思?等 ,在此根底上 ,我用下面的几句话作为总结:山是故土美 ,水是故土甜 ,茶是故土浓 ,酒是故土醇 ,日是故土暖 ,月是故土明 ,人是故土亲。浓浓的故土情 ,尽在故土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 ,风土人情之中。莫道情有千万种 ,人间最是乡情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