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10195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编地理教学资料 2019.4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与命题原则(一)命题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初中学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的改革和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顺利实施。初中地理考试属于选拔考试与水平考试合二为一的考试,因此,本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 (二)命题原则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原则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课程实施和完成学科培养

2、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学科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统一意志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科教学具体要求的原则性指导。也是编写地理教科书和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依据,当然也是地理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以教材为参考的原则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教材。教材属于一种命题参考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复习内容选取要力求生活化,反映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尽可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真实,材料可靠。注意发挥试题素材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4、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原则要体现课改理念,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同时,力求体现人文性、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

3、习的价值所在。5学科综合性的原则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命题时要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适度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力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概括特征,寻找规律,解释原因,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二、考试内容与目标要求(一)考试范围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菏泽地理等四个部分。(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本考试标准将知识方面的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3个层次,技能方面的目标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2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较高一个层次包括前面较低层次的要求。A了解 指对地理具体事物、现象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和要

4、点,并落实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例如,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B理解 对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对揭示地理事象和演变过程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进行表述。例如,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C掌握 运用已经知道和理解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说明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

5、等。D初步学会 能够模仿或在相关指导下,完成某些地理操作任务。例如,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等;运用有关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等。E学会 能够按要求独立完成有关的地理技能操作任务。例如,学会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用于解释具体的地理现象,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等。考试主要检测以下表格中的培养目标:(1)地球与地图内容标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ABCDE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仪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

6、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地图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世界地理内容标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ABCDE海洋与陆地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叙述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叙述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气候天气知道“天气”与“气

7、候”概念的区别,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分布通过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通过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叙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主要气候类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居民人口与人种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

8、社会、经济的影响。叙述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叙述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语言和宗教运用地图叙述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叙述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聚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地域发展差异通过实例,叙述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区域认识大洲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

9、、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叙述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叙述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叙述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叙述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叙述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举例叙述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国家结合地图叙述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资料,叙述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

10、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叙述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叙述某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料和地图,叙述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根据资料和地图,叙述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举例叙述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3)中国地理内容标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ABCDE疆域与人口疆域与行政区划运用地图叙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结合地图或资料,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

11、,也是海洋大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人口与民族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叙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叙述我国民族分布特征。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运用中国地形图,叙述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叙述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运用地图,叙述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叙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自然资源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叙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运用资料,叙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叙述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经济与文化经济发展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叙述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运用资料,叙述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叙述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文化特色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地域差异通过读图,知道秦岭、淮河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