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093297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在2021年中,拥挤于就业大军之中的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少的喜怒哀乐。10年初,“大学生做高薪民工 的讨论曾一度让毕业生为当时的就业形势感到焦虑。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企业的扩张速度与 日俱增,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也有了微妙变化。2021年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究竟如何? 2021年的应届生 就业形势将会怎样近日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效劳商前程无忧公布的“2021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 就业篇调查结果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答案。一、就业形势走好,但 牛市并未出现翻看前程无忧发布的各月才市指数,我们发现在2021年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暴涨、“炽 热、“机遇,由此也能看出

2、2021年人才需求市场的大盘走势不错。虽然好消息不断,但是大学生就业的春天并没有来临。尽管复苏和回暖是整个人才市场的主基调,但 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的上升趋势仍未到达2007年的巅峰状态。对于2021年毕业的大 学生来说,既不能因为就业形势转好就观望徘徊、待价而沽,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就业时机;也无需因为庞 大的就业人群而诚惶诚恐、望而却步,对就业持消极悲观态度。二、2021大学生就业的三大问题据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 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 ;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

3、者中 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这一数据让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惶惶不安。对此,前程无忧网 市场部经理王剑提醒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从自己的学长那里了解行业需求情况,不要被一 些不利消息击垮而丧失就业信心。如果说“零月薪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心理障碍,那么“文理不均衡就业那么是2021年底出现的最大 问题。前程无忧?2021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热门专业集中为 理工类专业,就连硕士毕业生也存在理工类专业的就业率高于文科类专业的现象。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 直接导致了大量文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淡化专业概念,大范围撒网,以求得一份工作的消极心态。而这种“学

4、不能用的现象,那么会让更多学生从心底呐喊这大学上有何用?近日,前程无忧论坛针对“大学无用论的话题,对应届生和已工作的在职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 届生中有76%受访者认为“大学白上了,什么也没学到,而在职者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上大学确实没 有用。学历贬值的现象,不仅需要大学生进行转变观念的反思,同样也拷问了现如今高校的教学内容和 教育方式。三、2021大学生就业的四个新现象相对往年,2021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既存在如上所述的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 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2. 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21年对应届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事业单位

5、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本钱增加,而外企薪资 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拟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 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2. 是退出一线城市,局部学子回乡开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21年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 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拟务实、比拟理性的选择。3. 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

6、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 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表达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 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4. 就业歧视问题仍存在,大学生求职莫名被拒。“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这项涉及中国11所“211工程 名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被调查者中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歧视,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 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五、有期望薪金分析如图1所示,

7、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元-3000元范围内,并且,期待月薪随着 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男生期待月薪在2000-5000元;专科生女生月薪期望为2500元;本科 大学生男女生都期待的月薪在5000元以上,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人群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拟接近现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零月薪现象。在2021年的调查中,仅有1.3%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零月薪, 而今年却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在被调查中的本科与专科学生愿意接受零月薪。5. 多数人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在2021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分别占39.2%与34.7%,而在今年的

8、调查中, 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远低于去年;有45%的人“可以考虑去基层等艰 苦的岗位工作,这类表现出灵活态度的人群比例较2021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说明近来中央政府出台的 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以及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六、压力分析1. 压力源分析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归因方式上依旧存在明显的怨妇现象: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虽然四个维度 的因素都能明显导致就业压力,但相对而言,以来自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的压力源得分最高,随后依 次是家庭和学校,而以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源得分最低。这种把就业压力更多

9、归于外部因素社会、家庭、 学校而弱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可能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 揭示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自身的实际就业竞争力等个人素质还有待加强。这种遭遇不顺时的习惯性外归因倾向,不仅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而且,也不受入职阶 段的影响。尽管最近几年来,专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由于专科生在就业的绝对竞争力以及个人开展上处 于明显的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人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高学 历的人群也就不奇怪了。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在各个维度上的得清楚显高于其他入职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 维度上,这类人群的得分出现了

10、一个明显的峰值,压力更大。对于不同性别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对上述四个维度压力源的感受也明显不同:男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 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压力,而女性求职者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压力。2. 压力感受分析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情绪和行为感受。压力感受总体分布纵坐标-频率;横坐标-得分)在2021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远高于中位数15,说明去年的大 学生感受到了过高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指标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影响。而在今年的调查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根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与中位数18.0

11、0根 本吻合见表1,说明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在总体上已趋正常,并较2021年为低。由于中央以及 各级地方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因此,相比拟2021年的就业形势,2021 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相对较小。总体人群的压力体验在衡量压力大小的三项指标上,以情绪体验最为突出。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被调查者 群体来说,因为压力而导致情绪过度起伏,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病症。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情绪管 理技能,以有效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接受零月薪与压力感受的关系可以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在情绪体验、生理体验以及行为

12、体验三项压力指标上的得分都明显低于不 能接受零月薪的人。接受零月薪只是一种灵活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显然可以降低求职者的就业压力不同学历人群的压力比拟在四类被调查人群中,以硕士和专科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 本科生的情绪指标虽然低于硕士和专科生,但远高于自身群体的生理与行为指标。只有博士的三项压力指 标相对接近,总体压力感相对较低。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比拟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被调查者所体验到三项压力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应届还没 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和往届生所体验到各项压力指标都相应较低;而1-3年级的在校低 年级学生所体验到的总体压力

13、最低,只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性别男性与女性在情绪指标上都有相对高的得分,但女性压力在情绪指标上的表达更为明显,而男性在生 理指标和行为指标上的得分略高于女性。3. 压力应对分析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否合理。在就业压力应对的题目 设计上,我们选择了两个维度,即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总体的被调查人群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6.6略低于中位数(7),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平均数(5.2)略高于中位数5,说明参与此次调查的大 学生在选择缓解压力应对方式时,更多的人倾向于或习惯于选择消极的方式,而在选择更合理的积极 应对方式方面还有待加强。从所有被调查者中分

14、别选择压力最大的5%压力顶峰与压力最小的5%压力末尾两组人群,比 拟他们在选择具体的压力应对方式时发现:压力小的一组更多地选择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 在“主动诉说方面两组人群的得分接近,而压力大的人群更多的选择回避、“手足无措等消极应对 方式。由此说明,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压力大的一组人群在选择,主 动诉说方式上的得分略高于压力小的一组,一方面说明“主动诉说方式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可 能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在诉说的具体对象、方式、内容等方面可能存在影响减压效果的因素。外归因现象“倾向于外归因的学生,容易忽略自身的实力、态度等问题。因此一旦就业不成功,又

15、缺乏内在归因 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外在的指责、抱怨特别多,并形成怨妇心理。然而,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仅不能 激发个人潜能以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还可能产生埋怨甚至攻击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 看,将就业压力归咎于外在因素的,主要集中在往届和应届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对于擅长归因内省的这 局部学生而言,实习经历带来的真正优势是:第一,更加积极地面对压力;第二,更加精准地自我定位、 做好职业规划;第三,建立良好的自信。这三个纬度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他们会不断积累经验, 成功的时机也相对增加,进一步有利于他们就业。情绪敏感现象一个人是否有压力以及压力的大小,都可以从其情绪、行为等方面观察。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总体 人群的压力感受以情绪表现最为突出,表现出这些年轻的一代大学生在情绪上的敏感性。一方面说明他们 具有相对丰富的情绪感觉与表达能力,但同时也揭示了他们更需要加强自身情绪管理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以 应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压力常态化现象与2021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过高的情况有所不同,而在2021年调查报告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表现 出“适中的常态,出现了一种就业压力缓和的状态。一方面与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措施 正在不断地被大学生所了解,并帮助一局部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大学生的就业心 态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不在好高鹫远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