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080106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儿童个性社会性机制专题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号:201010268姓名:张颖群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有人对你说过你的举止像你的父母吗?你妈妈的朋友可能这样说过:“你真 是你妈妈的儿子(女儿)”。你的急性子可能经常被说成是“遗传了你的爸爸” 这些例子说明,孩子的很多特点是从父母那遗传来的。我句话是“有其父必有其 子”,你认为这句话说的对吗?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人们认为,通过基因,父母不仅会把眼睛颜色、身高等生理特点遗传给孩子, 而且,孩子的人格特点也与父母相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遗传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

2、响。一 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在生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方面,我们可以追溯到众所周知的古希腊著名医生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的“四液”说。他提出,人体 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血液出于心脏(相当于火根); 黄胆汁生于肝脏(相当于空气根);黑胆汁生于胃部(相当于土根);粘液生于脑 部(相当于水根)。他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提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 人的性质”。另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动物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说。不同动物在形成条件发射时有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动物高级神经活 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独特的、稳定的结合。动物神经系统有三

3、种特性,即兴奋 和抑制的强度;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表 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行为特点兴奋型(胆汁质)强不均衡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 不可抑制活泼型(多血质)强均衡灵活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安静型(粘液质)强均衡惰性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 不好交际抑制型(抑郁质)弱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以上是关于生理和人格具有联系的经典理论,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在上学期的人格类型论和特质论中我们有所涉猎。从生理角度对人格的探讨古已有之,但却在近代一度陷入困境,直到20世纪 8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脑成像技术的运用,人格的生理取

4、向方面的 研究才渐渐复苏,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已开始以新 的视角来探索人格的生物基础,但肯定其意义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固有的局限性, 不能仅仅根据生理学的角度解决所有的人格领域的问题,它主要提供了人们看问 题的客观视角。在第一部分里,我们主要探讨对大脑的相关研究,以及对神经递 质和激素的相关研究。(一)关于大脑的相关研究众所周知,大脑是人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已经证实,脑的局部病变或 受伤会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同时,人格的异常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和活 动。通常人们从两个角度探讨人格与大脑的关系:一是研究脑部病变患者的人格 变化;二是研究变态人格的脑电反应。在对割裂脑

5、、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中发现, 病人的人格和行为与以前的表现大相径庭,简直是判若两人;而在对变态人格者 的脑电反应的研究中发现,某些变态人格的脑电图类似于儿童期的脑电,有较多 的慢波成分,是脑电唤醒水平较低的脑电类型,这说明了这些变态人格者大脑皮 层细胞成熟不完全,发育迟缓,从而影响了大脑的正常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 些人的双亲也有类似的异常脑电活动。1艾森克(Eysenck)的唤醒理论1967年,艾森克的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一书的出版使人格的心理生理基础 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艾森克的人格唤醒理论从人格特质角度,奠定了现代人格 生理研究的基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艾森克对大量现存的描述心理状态的词

6、 语进行因素分析,提出了构成人格的三个超级特质: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外向性的生理基础是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皮质的唤醒水平,神经质的生理基 础是边缘系统的唤醒水平。艾森克认为,内外向性这个特质的个体差异取决于脑内的上行网状激活系 统。该理论的核心是有关总体唤醒水平的构想,即机体主要反应系统的一种扩散 性激活,这种现象与可观察的生理活动(如皮电传导、皮质激活、心血管活动) 有关。内向者基线唤醒水平高,低强度的刺激就可使之达到最佳唤醒水平,而外 向者则相反。理论还根据个体在边缘系统活动水平上的差异来解释神经质,这些 差异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压力或威胁情境下的不同情绪唤醒反应。艾森克认为情绪 不稳

7、的人其大脑中枢中的情绪中枢很易被唤醒,这种唤醒与皮质唤醒不同,它取 决于不同的脑结构。许多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 质、前额皮层、颞叶皮层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表 2 外内向与神经过程、神经过程 向性、兴奋过程抑制过程外向的人内向的人慢弱短快强长快强长慢弱短艾森克认为外内倾和神经质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维度。以外内倾为纬,情绪稳 定性为经,组织起他认为是基本的 32种特质。版/?肃/悲观/缄默厂/不善交际 /(抑郁质沁、乐观胆汁质1活潦被动如占液廣施慎谆思、一平靜、有节制可信棘冬血质嚳宓际1,/开朗f易其/髓和, .活還7 羞忧无零 密拱-不稳定外向稳定图 1 艾森克的个性

8、二维模型由于这些特质彼此相互独立,因此在第一维度外倾性上获得高分的人在第二 维度上既可以获得高分,也可以获得低分。进一步讲,一个在外倾性上获得高分 同时在神经质上获得低分的人,与在这两个维度上都获得高分的人相比,具有更 多不同的特质。艾森克在阐述人格的个体差异基于生物基础时,有三个依据:一是内外向性 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其跨文化研究结果也支持他的观点。三是很多研究结 果显示,遗传对决定一个人在三个人格维度上的水平,起重要作用(我们每个人 都遗传了成为内向或者外向者的素质)。基于以上三个依据,艾森克(1982)宣 称,在人格发展中三分之二的变异可以诉诸生物因素。2Gray的敏感性增强理论Gr

9、ay发展了艾森克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的生理基础在于大脑内的两个系统: BAS(behavior alactivation system)和BIS(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前者兴奋就使奖赏的敏感性增强,从而驱使人采取行动;后者兴奋就使惩罚的敏 感性增强,从而使人产生退缩行为。这两个系统对应的两个人格维度分别是:冲 动和焦虑。受他的研究启发,有研究者制定了BIS (MacAndrew&Steele, 1991) 和BAS(Carve等,1999)问卷。1987年Gray提出了一个人格模型,把他的理论和艾 森克的理论统一起来。许多研究发现,Gray提出的BAS和B

10、IS系统可能分别位于左 脑前区和右脑前区,并与情绪有关。BIS髙:勵神经质外向性替绪稳定性图G呵提出的人格理论模型(Gmy, 1987)3大脑不对称性和情感类型理论低焦虑内向性下一次你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个小测验。问你的朋友一些 需要思索的问题,比如“你在焦虑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或者是“说说你最近经 历过的最让你高兴的事情”。大多数人在沉思时都会向一边看。一些人常看右边, 另一些人常看左边。人们沉思时看哪一边可能标志着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心理 学者认为这种活动模式与情绪有关。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而人们最早就是用情绪和情感分类来描述一个人的气 质类型的,所以脑的不对称性影响了人的情

11、绪情感,也是间接的对人格有一定的 制约作用。在不伤害个体的情况下怎样来测量个体的大脑活动模式呢,研究者常 使用脑电图仪(EEG )来测量个体大脑不同部位的活动水平。脑电图仪的数据根 据每秒钟的周期或波动来描述(a波在研究人格与情绪时特别有用,a波活动水 平越低,大脑的相应区域活动水平就越高)。研究者发现,当被试显露出快乐表 情时,其大脑左半球的活动性就提高。被试显露出厌恶表情时,则大脑右半球更 活跃。Davidson(1990)等人运用脑电图等技术提出了两侧大脑的不对称性和情感 类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左、右脑前区分管不同的情感类型,每个人的左右 脑结构和功能并不均衡,就像左右手一样。左脑前

12、区控制积极的情绪情感,右脑 前区控制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也设计了量表来测试1975人的不同脑优势。几 项关于成人和婴儿的研究证明:对脑前区基线活性不对称的测量能预测后来的情 感反应,那些右侧脑前区明显优势的个体对引起消极情感的刺激更敏感,而左侧 脑前区明显优势的个体对引起积极情感的刺激更敏感。除了以上对脑前区不对称 影响情绪的研究外,研究者也对脑活动、自我心情报告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研究。例如,按照脑功能测试分类的被试,左侧优势者自我报告更喜欢处理积极 情感而厌恶消极情感,右侧优势者则相反。对婴儿脑前区活动不对称的观察结果 也可预测到今后一定年龄范围对情绪的反应倾向性。可见,大脑的不对称

13、性影响 了人的情绪,并进而为人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打下了先天基础。(二)关于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关研究除大脑外,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也与人格密切相关。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含 量的改变,会引起个体情绪、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其人格。有研究发现,多巴 胺(dopamine)与人的趋向机制相联系(C. R. Cloninger,1987):多巴胺会使人们 趋向奖励信息,对新环境进行探索,和人的外倾、冲动性,以及感觉寻求密切相 关。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调节唤起机制,并发现信号唤醒大脑皮层来处理所面临的 危险,在情境非常紧急时,它基本会引起外周心血管的变化。男性体内的血浆睾酮的含量与攻击和暴力行为密切联系。比较研究发现

14、,斗争、性经历会增加睾丸 素的含量,压力情境则会降低其含量,并增加焦虑感,运动员如果经常服用同化 雄性类固醇将会增加他们的肌肉力量,但也常常使他们产生攻击和暴力行为倾 向,表现出外倾、感觉寻求等人格特征。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建构人格生理理论奠 定了基础。1. 泽克曼(Zuckerman)的感觉寻求理论Zuckerma n等人(1994)把感觉寻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来研究。高感觉寻求的 人追求新奇、复杂、变化和有刺激性的经验,他们更可能是高速驾车者、使用毒 品者、嗜酒者、追求高刺激性运动者(如滑雪)和反社会行为者、军事行动中的打 先锋者。他们比低感觉寻求者追求更多的性经验和性反应,对友谊更不容易满足、

15、 欣赏更具刺激效果的图画、更易被表现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所吸引。低感觉寻求 者更喜欢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然而,高感觉寻求者并不总是追求高刺激强度(不 仅表现为量,还表现为质)的经验,有时也寻求冥思和感觉移除,但倾向于寻求 新异的不同寻常的经验。Zuckerma n认为感觉寻求的生理机制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Zuckerman(1979)曾陈述过一个观点,后经Stein(1983)精确地表达后被称之为 Zuckerma n人格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要点是,以多巴胺作为递质的神经回路是 激励动机的路径,去甲肾上腺素回路控制正强化的预期。因此,高水平的多巴胺 应该促进活动和探索行为,而高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则有助于建立与环境互动或 与他人交往的积极结果的预期。这两个结果都是“感觉寻求”的固有成分。而且, 通过皮质的附属部分,活跃的边缘系统引起对新异刺激的警觉性和敏感性,并通 过定向反应和唤起电位的增强得以表现。因此,感觉寻求者的行为是一种由生物 决定的激励的表现。Zuckerman还编制了问卷,从四个分维度来测量感觉寻求, 即刺激和冒险寻求、经验寻求、去抑制与倦怠感。2. Cloninger神经递质三维度人格模型随着人格生理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