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背诵古诗100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079115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背诵古诗10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生背诵古诗10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背诵古诗10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背诵古诗100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诵古诗100篇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 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古诗今译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

2、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名词注释垂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藉:凭借2诗作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

3、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2风 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品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诵读:情绪轻快活泼。“解落”、“ 能开”、“ 千尺浪”、“ 万竿斜”都要重读,语调要抑扬顿挫,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注释:解:能够。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过:经过。斜:倾斜。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编辑本段简析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