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028589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摘要:经皮给药系统(DDS ) 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新途径。欧美国家常称TDDS制剂为贴剂( p a t c h )。近年来,随着对T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国内外对 TDDS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现就目前其基本知识和生产工艺以及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制剂,生产工艺,东莨菪碱一、简述经皮给药系统特点及优势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后,药物迅速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而起

2、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荆。经皮给药即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经皮给药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皮肤渗透性受个体差异影响。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TDDS制剂为贴剂,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它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避免了口服给药时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提高了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具有缓释作用,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 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

3、激性,且给药无创伤,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体表用药,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给药途径,为不宜口服或注射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全身用药方式。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二:一是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即表皮途径,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在这途径中,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到达活性表皮。二通过皮肤附属器的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图3)。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穿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药物从角质层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

4、扩散通过活性表皮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三、经皮给药系统类型和制备工艺流程1.1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由背衬膜、药物储库膜、控释膜、胶粘层和保护膜组成,其药物储库是药物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物膜中,控释膜是微孔膜或均质膜,结构如图:1.2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涂膜复合工艺是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如压敏胶溶液中,涂布于背衬膜上,加热烘干,使溶解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溶剂蒸发,可以进行第二层或多层膜的涂布,最后覆盖上保护膜,也可以制成含药物的高分子材料膜,再与各层膜叠合或粘合。流程图如下: 2.1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常用亲水性聚合物材料作骨

5、架,如天然的多糖与合成的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酯和聚丙烯酰胺等,骨架中还含有有些湿润剂如水、丙二醇和聚乙二醇等,含药的骨架粘贴在背衬材料上,在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加保护膜即成。如图:亲水性聚合物骨架能与皮肤紧密贴合,通过湿润皮肤促进药物吸收。这类系统的药物释放速率受聚合物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2.2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骨架粘合工艺是在骨架粘合材料溶液中加入药物,浇铸冷却成型,切割成小圆片,粘附于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流程图如下: 3.1 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是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铺于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如图:这类系统的特点是剂型薄、

6、生产方便,与皮肤接触的表面都可以输出药物。常用的胶粘剂有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烷类和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3.2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如果在系统中只有一层胶粘剂骨架,药物的释放速率往往随时间而减慢。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采用成分不同的多层胶粘剂膜,与皮肤接触的最外层含药量低,内层含药量高,使药物释放速率接近于恒定。流程图如下: 该类给药系统的制剂的优点就在于其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4.1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从储库中分配进入控释膜,改变膜的组分可控制系统的药物释放速率,该类系统所用的压敏胶常是聚硅氧烷压敏胶和聚丙烯酸酯压敏胶。4.2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

7、系统的制备充填热合工艺是在定型机械中,于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定量充填药物贮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胶粘层的保护膜。骨架粘合工艺是在骨架粘合材料溶液中加入药物,浇铸冷却成型,切割成小圆片,粘附于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 流程图如下: 5. 微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 微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将此混悬液分散在通过交联而成的聚硅氧烷骨架中,骨架中存在无数微小球状贮库。药物的释放是先溶解在水溶性聚合物中,继而向骨架分配,扩散通过骨架达到皮肤表面,释放速度受分配过程和扩散过程控制。流程图如下: 6.包囊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包囊贮库型经皮给药系统是将药物制成微型胶囊后,分散在胶粘剂中,涂

8、布在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微囊膜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其释放速率与囊膜的厚度、孔率及膜材料性质等有关。包囊材料可以是亲水性或疏水性聚合物,如交联聚乙烯醇、甲基丙烯酸酯或聚氯乙烯等。可以将经皮吸收促进剂制成微囊,与药物一起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物骨架中,促进剂释放速率控制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四、实例分析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1.简介该文介绍东茛菪碱是一种受体阻断剂,有一个较强的神经中枢的作用。抗晕动病是它的一个主要临床治疗作用。但其副作用以及每天服用的剂量妨碍了该药的应用。东茛菪碱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强,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血药浓度。因此东茛菪碱很合适制成控速给药剂型,可以排除药物血药浓度波动造成的副作用

9、,并使时间间隔与药物半衰期无关。2.制备工艺将EVA加至烧瓶,作用强,加入氯仿,热水浴回流使EVA溶解,浓度约为6%,将溶解液涂在可控温的玻璃上,制成EVA控释膜。将聚异丁烯、液体石蜡一起用氯仿溶解,分别配置药物贮库层胶液和压敏胶液,将前者涂在背衬层上,挥发完氯仿后即形成贮库层。在贮库层上覆盖一层控释膜即成基片。将压敏胶涂在硅化黏纸上,挥发完氯仿后贴在基片的控释膜表面,形成五层复合物再将其切片包装。3.讨论其影响因素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属于膜型经皮给药系统。使用EVA为控释材料。EVA的性质随乙烯及乙稀醋酸的比例而变化,不同规格的EVA含乙烯及乙稀醋酸的比例不同,其扩散系数也不同,导致药物的释

10、放速率不同不同的成膜温度会影响溶剂的挥发速度,间接影响EVA膜内晶格结构的形成以及扩散系数,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东莨菪碱贴片与皮肤接触的是压敏胶层,主要成分是聚异丁烯,实验证明,它具有非常好的生物兼容性,对皮肤无明显刺激。五、总结经皮给药系统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发展迅速。现就有关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其研究发展有很多的介绍,主要包括有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晨、促透机制的研完进展,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促渗方法的研究进展、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进展等。TDDS是药剂学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经皮吸

11、收剂型充分体现了中药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是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较成熟的是化学促渗的贴片剂型 ,发展对象仅限于小剂量、 小分子并且同时具有适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药物。笔者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剂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经皮给药新技术改革我国原有的中药制剂,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加速实现中药现代化 。 参考文献1.周建平,药剂学进展江苏科技出版社,20082.李文兰,王艳萍,季宇彬,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概况3.华晓东,任变文,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天津,20094.郑俊民主编,经皮药物新剂型,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孙亦群,陈孝银,周莉玲,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广东广州,20016.高申,贴片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技术,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系 别: 化学工程系 班 级: 应化082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