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进学生心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02829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走进学生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走进学生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走进学生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走进学生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走进学生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走进学生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走进学生心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走进学生心理主讲人:张立新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张立新,在通榆县实验高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走进学生心理的问题。看这句话,其实它缺少了主语,应是教师如何走进学生心理,这个讨论我打算分成三部分:1、学生心理现状,2、教师为什么要走进学生心理?3、教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心理。连在一起思路是这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学生心理现状(是什么)1、证明自我的存在现在的学生来自学习的压力确实很大,起早贪晚,即使这样也很难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学生考了98分,兴高采烈的跑来跟你说成绩时,有的老师出于怕学生骄傲,看

2、过分数后不是表扬而是提醒,也可称为善意的批评,98怎么啦那不还有100分呢吗,要像100分冲刺知道吗?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就有如一盆冷水浇在头上,那么我们大家试想一下,下次学生还会找你报喜吗?他还有喜可报吗?有的家长和老师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而不是效率,“到点学习啦!”“快点进班学习。”究竟学了什么大家就不太关心了,所以,迫于某种压力,学生对于学习采用的是应付的办法,“磨笔功”,上课趴桌子睡觉,听课不专心,作笔记不认真或干脆不用笔记,不愿意写作业,课堂上不愿意发言,依赖教师,消极接受任务,左顾右盼、磨课堂、抄作业、混考试、整天想着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是初期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帮助学生自我

3、调整,那么很容易就会出现:逃课、顶撞教师、校园里脏话不断、打架、欺侮同学、破坏公物等等,大家想想,其实这些的事件的背后也就是它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在用某种方式在引起别人的关注,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记得有一次,在我们学校一年级某班上心理课,当我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奥唠一嗓子:“张老师好。”所有人都瞅他,瞅完他又瞅我,我只是微微一笑,走向讲台并说:“我记得你,运动会时你的声音可以覆盖整个操场啊!这是咱们班的助威团主力,我们在运动会上取得的好成绩跟我们的助威是分不开的,我相信你这一嗓子把大家的情绪又带动起来了。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还有一例:一位外语老师强行的把一个比她高一头

4、的小伙子“拉”到我的办公室里,并说一句话:“这学生有心理疾病,张老师你给他治治。”然后就走了。看着学生低头站在那里,我微笑着对他说:“让张老师猜猜,你原来外语成绩一定非常出色吧?”“张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送来了诧异的眼光。“我还知道,你现在的外语成绩因某种原因下滑了。”学生又重新低下了头。“要想让老师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你的身上,从自身上找原因啊,把成绩下滑的原因找到并解决它,我相信你的外语成绩还会像从前那样优秀的,到时候,外语老师还会非常器重你的。”“张老师,都是我的错,我上课说话,顶撞老师就是想让外语老师能多关注我一下,把外语老师惹生气了,我心里也不好受。”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非

5、常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和关注,一旦学习上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时,他就会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而老师的批评、生气、冷淡等等行为会起到负面强化的作用。如果你们班出现了这样一个学生怎么办呢?有个事例我想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一个老年人找到我,说出了自己的难处,老者的家门口有一片空地,老者喜欢睡早觉,可是近期总是被一帮小孩子踢易拉罐吵醒,喊了几次不见效,小孩子好象还比原来更积极踢易拉罐了,我告诉他一个小方法。明天早上准备一斤糖果,看到小孩踢时就分给他们并说这是奖励,第二天早上用半斤糖果“奖励”他们,第三天以后不用任何奖励小孩就不会再来了。“真的吗?”老者带着疑惑回去了,一周之后老者再次找到我

6、说:“真有效啊,那几个小孩一个都不来啦?”我对老者解释道:“第一天,孩子们发现一个问题,原来踢易拉罐还有糖吃,挺好。第二天虽然少了一半,不过还是有吃的。第三天,踢完了没奖励那谁还踢啊,所以,他们就不会再来了。”2、心理矛盾重重别看我们的学生从个头、力量上来看长得像大人了,其实他们的心理年龄都要比实际年龄小二至三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天比一天多,进入青春期(女孩1113开始,男孩1315开始)性意识开始觉醒,表现为:独立意识增强,对异性产生好感。有的人认为学生一进入青春期就不好管了,说什么都不听,总是跟你反着干。有一次一位家长同我谈起孩子进入青春期的问题,我告诉他,其实青春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必经之

7、路,试想一下,这个孩子非常听话,二三十年后还是这样,孩子四十多啦还给你打电话:“老妈啊,我买个什么样的衣服呢?”到那时你该愁啦。其实啊青春期的学生心理上是矛盾的,一方面想独立,认为只要有双手就可以闯天下了,可学校的学费和自己的生活费用都得来自家长,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思想上独立与经济上的依附。另一方面对异性产生好感,开始关注异性,我们此时会发现,男孩变得大度、有事业心、做事稳重,女孩也变得文静、观察细腻、更加关心他人,两性的成熟使他们相互对对方充满了好奇和好感,但与此同时又害怕家长和老师了解到他的内心真实想法,这也就构成了另一矛盾:对异性的好感与来自社会的道德约束。所以,我们就很好理解了学生想

8、让家长和老师多了解他,同时又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又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这种现象。3、习得性无助感增强心理学塞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他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离笼子,但经再三努力,发现根本无法逃脱时,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而后,实验者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放置隔板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组的狗被放进笼子后,除了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就一直卧倒在笼中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

9、试也不试一下。而对照组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第一个程序实验直接放进有隔板笼子里的狗,却全部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这个实验产生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设限、变得自卑、悲观、绝望、听任外界的摆布。不愿意将试卷或考试成绩给家长看,反感家长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挑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么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由于在他的学习生活经验中失败远多于成功

10、,又难免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以固执、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认定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因此,他把一切都归因为“脑袋不好使造成的”。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会让我们做老师的头痛,并且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二、老师为什么要走进学生心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这两个理论对我们实际教育活动有着太大的影响力,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一切教育手段就是在引导学生发现其自身善良的方面,教育的形式是引导学生,这样思想下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完善、发展学生本来自身所存有的优良之

11、处,让学生去参与、尝试、总结以至当众表扬,予以正强化。这时,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因此,学生的活动动机也被正式确立,“趋利”的引导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学校、老师给他所带来的快乐,那么,学生就会愿意学习,喜欢学校和老师。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丑恶的,教育就是抑制和改正人的本性,比如,教育是把剪刀,把学生比做小苗,不利生长或长不对地方的小枝小叶全部剪掉,这是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成人化标准去衡量学生、规范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手段就是在规范学生,这样思想的教学活动是确立学生发展模板,学生听话就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教育,不用问为什么,学生稍有迟疑或没有听老师的话时,有的老师会声色

12、俱变或不予理睬或当众批评,予以负强化。此时,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我们知道学生的精力是旺盛的,如果规范学生不行做这个,不行做那个,就有如,治理洪水一般,堵的结果终会使一处决堤,而在其中的学生是茫然的,学生的活动动机是“避害”的,为了保证不被批评,被迫无奈的屈服于学校和教师,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不到快乐,他们对学校和教师就不会有太深的情感,甚至有的还会出现逃离、厌校、厌学等问题。以上两种教育认识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活动,纯粹符合一种的现象很少,往往一个老师身上体现着两种混合的教育认识,对“好学生”就多表扬,多肯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样的学生每班所占人数不超过1/5,而对大多

13、数“一般”学生是多批评、多否定,也是鼓励学生,但鼓励的是学生要克制自身的短处和不足,有一次,我去幼儿园在一个班问谁是优秀的,大家都争先举手,而到了小学高年级以上的班级再问同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说不上自己的优秀之处,脑子里只有不足。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啊,将来在社会上发展得用自身的优势与他人竞争。可以说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也即完成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各位老师,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电视里的驯兽杂技表演,那些狮子、老虎、大象什么的为什么那么听话呢?我们发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还有咬人事件,现在很少出现了。原因在于什么呢?在于驯养方式的改变。这不能

14、不给我们一个反思:学生吃穿用行都不愁,就好象老虎吃饱了再去做杂技动作,完不成就用鞭子打,一时打急了老虎就会伤人,现在的驯养方式是让老虎处于饥饿的状态,教它完成动作,顺利完成时就给一定的食物予以奖励,这种强化的结果使老虎非常愿意配合完成各项活动。用在教育学生身上也是比较理想的办法,目标+激励=期待成功。这里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

15、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这个实验大家在学习心理学时会有所了解的。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其实这个实验不难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但他的前提是做出结论的这个人必须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就是可信度比较高的人。我有

16、一例:一次我们去学生宿舍查寝,走到一个住八人的男生寝室,发现地上有一个喝过的啤酒易拉罐,其他人问了学生一会儿,没人承认。我说我来,我让其他同事都离开这个寝室,关上门后,我看了一周说道:“大家认识我吗?”学生一起说道:“认识,认识你是教心理的张老师。”“好,认识我就好,我就是教心理的张老师,今天啊,张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件事,张老师不吸烟、不喝酒,我用鼻子一闻就知道这是谁喝的。”我闻了一下。然后我就指着右上铺的一个男同学说:“是你,你下来一下吧。”“老师不是我。”“怎么不是你,一定是你。”学生下床穿鞋时主动承认错误:“是我,老师。”过后有同事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啊,先告诉他们我是心理老师,并且还能闻出来,我这么一闻时,七个都伸着脖子看张老师能不能闻出来,只有一个人怕我闻出来,低头不看我,那就是他了。”还有一例:有一天,班主任听学生说他们班两个学习不错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处对象”了,这可了得,要马上行动,班主任就分别找来谈话,两人都承认没有那关系,只是在一起比较高兴,喜欢在一起学习而已。班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