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014254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雷资格考试4电子信息系统防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部分 电子信息系统防雷1 总则1.1 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防直击雷)和内部防雷(防雷电电磁脉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见下图)。图 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系统2 术语电子信息系统:由计算机、有/无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

2、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电磁屏蔽: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自然接地体: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3 雷电防护分区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按以下规定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 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 天及以下的地区;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 天,不超过40 天的地区; 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 天,不超过60 天的地区; 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

3、天以上的地区。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根据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雷电防护区(LPZ)应按以下规定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见下图):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直击雷防护区(LPZO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第二

4、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图 建筑物雷电防护区(LPZ)划分4 雷电防护分级4.1划分依据和方法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 四级。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划分:1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2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应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等级按建筑物年预计雷

5、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将N 和 Nc 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1 当NNc 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2 当NNc 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按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式E=1-Nc/N 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1 当E0.98 时 定为A 级;2 当0.90E0.98 时 定为B 级;3 当0.80E0.90 时 定为C 级;4 当E0.80 时 定为D 级。4.3防护等级的选择

6、表建筑物电子信息设备宜按下选择雷电防护等级。表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的选择表5 防雷设计5.1 一般规定 必要措施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满足雷电防护分区、分级确定的防雷等级要求。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相关资料对于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应收集以下相关资料:1 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2 被保护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度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3 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状况。4 配置于各楼层工作间或设备机房内被保护设备的类型、功能及性能参数

7、(如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及接口型式等)。5 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结构。6 电子信息系统各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信号的传输方式。7 供、配电情况及其配电系统接地型式。对扩、改建工程,除应收集上述资料外,还应收集下列相关资料:1 防直击雷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线)的现状;2 防雷系统引下线的现状及其与电子信息设备接地线的安全距离。3 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的措施。4 电气竖井内线路布置情况。5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安装情况。6 电源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方式。7 总等电位连接及各局部等电位连接状况,共用接地装置状况(位置、接地电阻值等)。8 地

8、下管线、隐蔽工程分布情况。5.2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5.2.1机房等电位连接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息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5.2.2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结构形式有:S 型和M 型或两种结构形式的组合。在直接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区与第一防护区LPZ1 区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

9、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腐蚀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点应满足机械强度和电气连续性的要求。接地线应从共用接地装置引至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由此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应与预留的楼层主钢筋接地端子连接。接地干线宜采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其截面积不应小于16 mm2。接地干线应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应与楼层主钢筋作等电位连接。不同楼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或不同雷电防护区的配线交接间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楼层配线柜的接地线应采用绝缘铜导线,截面积不小于16 mm2。 共用接地防雷接地应与交流工

10、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5.2.4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地体接地装置应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必须增加人工接地体。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 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5.3 屏蔽及布线5.3.1机房的屏蔽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屏蔽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置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2 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架)等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3

11、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金属屏蔽室应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5.3.2线缆屏蔽线缆屏蔽应符合下列规定:1 需要保护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2 当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并埋地引入,金属管应电气导通,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要求,但不应小于15m。l21/2式中 l-埋地长度(m);-埋地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m)。3 当建筑物之间采用屏蔽电缆互联,且电缆屏蔽层能承载可预见的雷电流时,电缆可不敷设在金属管

12、道内。4 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入户处直接接地。5.3.3线缆敷设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主干线的金属线槽宜敷设在电气竖井内。2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它管线的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它管线的净距注:如线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 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按下式计算:S0.05H,式中H交叉处防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 S交叉净距(mm)。3 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4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电缆的净距注:1、

13、当380V 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即两个不同线槽或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且平行长度小于等于10m 时,最小间距可以是10mm。2、电话线缆中存在振铃电流时,不宜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双绞线电缆中。5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的净距宜符合下表的规定。表 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5.4 防雷与接地 电源线路电源线路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2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采用TN交流配电系统时,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 系统的接地方式。3 配电线路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

14、值应符合下表规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电子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分类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表 配电线路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图 耐冲击过电压类别及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TN-S)注:本图为电子信息工程电源系统的分类,各类设备内容由工程决定。电信枢纽总进线处需设稳压器。图 电子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分类4 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级分类试验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

15、流电源浪涌保护器。5 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6 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7 用于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宜符合下表的规定。表 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 信号线路信号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宜埋地敷设,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信号线缆内芯线相应端口,应安装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及电缆内芯的空线对应接地。2 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