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900205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

2、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 其他名称 蚕豆病 英文名称 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 内科 - 血液内科 主要症状 慢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 进食新鲜蚕豆 禁 用 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 染 性 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发病原因诱因有:蚕豆;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

3、、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蚕豆诱发的溶血是蚕豆嘧啶核苷及伴蚕豆嘧啶核苷对红细胞

4、氧化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不同变异型产生不同程度酶活性,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或蚕豆而引起的急性溶血。常于服药后1-3天,或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感染诱发的溶血:细菌、病毒感染可诱发G-6-PD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

5、之内突然发生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著。新生儿黄疸: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并不少见。感染、病理产物、缺氧、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服用氧化剂药物,或新生儿穿戴有樟脑丸气味的衣服等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诱因可查。主要症状为苍白、黄疸,半数患儿可有肝脾肿大,黄疸大多于出生2-4天后达高峰,贫血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在无诱因情况下出现慢性溶血,常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可因感染或服药而诱发急性溶血。约有半数病例在新生儿期以高胆红素血症起病。病理生理G-6-PD是红细胞糖代谢戊

6、糖磷酸途径(包括GSH代谢途径)中的一种重要酶类,其主要功能是生成潜在抗氧化剂红细胞还原型辅酶(NADPH),后者为维持谷胱甘肽还原状态所必需。由于G-6-PD缺乏,NADP不能转变成NADPH,后者不足则使体内的两个重要抗氧化损伤的物质GSH及过氧化氢酶(CAT)不足,从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均易于发生氧化性损伤。血红蛋白氧化损伤的结果,导致Heinz小体及高铁血红素生成;红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则表现为膜脂质和膜蛋白巯基的氧化。上述变化使红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并诱发膜带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形成衰老抗原,为自身抗体所识别,最终易被单核一巨噬细胞所吞噬。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本身

7、对氧化性损伤的抵御潜力,故在任何氧化性刺激下均可造成溶血。诊治原则G6PD缺乏症在无诱因不发病时,与正常人一样,无需特殊处理。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严格遵照以下健康处方,预防发作。其次是对妊娠晚期孕妇或新生儿服用小剂量苯巴比妥,可有效减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输血是本病急性发作时最有效的疗法,其次是纠正酸中毒、处理肾衰。轻中度溶血患者一般用补液治疗。常见咨询问题问:G6PD缺乏症是否只传男不传女,女儿如果发病,是从父母哪一方遗传来的基因?答:遗传性 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以前认为是X连锁隐性遗传,后来发现一些女性杂合子G6PD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降低、甚至患病,表现为X连锁显性遗

8、传方式。因此本病既然可引起女性杂合子发病,就不能说是传男不传女的遗传规律了。根据G6PD缺乏症特有的遗传方式,儿子患病,一定是从母亲遗传得到;女儿患病,可能是从父方,也可能是从母方,还有可能是从父母双方遗传而来。问:什么是不完全显性遗传?答:通常显性遗传的特点是父母任一方的致病基因只要传给子女,都可导致发病。有些携带显性遗传基因的个体可无临床表现,即外显率不是 100%,这种情况就是不完全显性。正如G6PD缺乏症一样,因属于X连锁,群体中出现外显不全现象,故称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问:孕妇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预产期前 1个月预防性用药?答:根据 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分析,1)如果母亲为纯合子

9、患者,父亲正常,儿子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女儿有50%机会携带该基因。2)如果父亲为患者,母亲正常,儿子一定正常,女儿一定携带该基因。3)如果母亲为杂合子,父亲正常,儿子有50%机会患病,50%机会正常;女儿有50%机会携带该基因。因此,对于肯定携带者,主张预防性用药,对于50%机会携带者,可以考虑预防性用药,但最好是通过产前诊断明确。问:G6PD缺乏症患者是否每次看病都需带健康处方?答:是。每次看医生前,先将健康处方给医生看,自己拿完药后,还要对照检查一下。问:我是 G6PD缺乏症患者,经常患感冒,为方便起见,我能到附近药店买药吗?答:不能。由于至今对处方药的管理不是很严,许多药店仍可零售处方

10、药给顾客,而且一些药特别是复方药或中成退热止痛药或消炎药,说明书不一定明确,可能服用后会诱发本病。另外,国内外新药品种繁多,多数未作对 G6PD缺乏症的临床用药观察,未列入健康处方的禁用药物名单,一定要在医生的合理指导下使用。问:G6PD缺乏症有无药物可预防发病?答:没有。主要遵照健康处方的注意事项进行预防。问:如果诊断为 G6PD缺乏症,一定是遗传得到吗?答:不一定。 G6PD缺乏症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一些疾病如白血病等可继发G6PD缺乏症,这不属于遗传。遗传性G6PD缺乏症往往具有家族史。问:G6PD缺乏症是否有必要做产前诊断?答:G6PD缺乏症不是 产前诊断 的严格指征。因为一些患者在

11、无诱因不发病时与正常人一样,危害不大,但一旦发病,又属于严重遗传病之列。临床医生应酌情掌握。关键是要将筛查工作做好,使患者本人明白自己带有该基因,婚后预测胎儿患病风险,做好防治工作。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如无溶血不需治疗。贫血严重时需输血,但应避免亲属供血,由于溶血多为自限性,输血12次即可。如由药物诱发溶血发作,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平时应避免使用伯氨喹啉类氧化性药物及其他明确引起溶血的药物,避免食用蚕豆。出现溶血时则作必要的对症处理,大量饮水,酌情使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轻症患者急性溶血期予一般支持疗法和补液即可奏效。溶血及贫血较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

12、毒,碱化尿液等预防肾衰竭;对严重贫血,Hb60g/L,或有心脑功能损害症状者应及时输浓缩红细胞,并监护至血红蛋白尿消失;可试用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作用,延长红细胞寿命;新生儿黄疸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对CNSHA者,需依赖输血维持生命者脾切除可能有帮助,有条件者可作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预后良好。G-6-PDA-型缺乏者溶血发作一般是自限性的。CNSHA患者可以发生胆石症,在感染或服药后溶血期病情加剧,但血红蛋白水平仍相对稳定。几乎所有药物或感染诱导的溶血患者都可平安地恢复正常,蚕豆病和伴有核黄疸的新生儿黄疸相对较危险,但经及时治疗病死率亦极低。预防本病是一种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绝大多数有诱因诱发急性溶血,故预防极为重要。1.普查在G-6-PD缺乏高发地区,采用群体大面积普查。婚前、产前、新生儿脐血普查是比较有效和明智的方法,以发现G-6-PD缺乏者。2.个体预防在筛查的基础上,制作列有禁用或慎用药物、食物等的“G-6-PD缺乏者携带卡”,供医生及本人参考。新生儿黄疸者:夫妇双方或任一方为G-6-PD缺乏者时,孕妇于产前24周,每晚服苯巴比妥,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或降低其发病率;分娩时取脐血作常规筛选以发现G-6-PD缺乏新生儿;母产前及婴儿忌用氧化性药物或使用樟脑丸贮存衣服,母忌吃蚕豆及其制品,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