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刑法多选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9572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库刑法多选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题库刑法多选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题库刑法多选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题库刑法多选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题库刑法多选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库刑法多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库刑法多选(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库(九)刑法多选公安部三考题库(九刑法多选题1、我国刑罚的目的及基本内容是( ACA、预防犯罪B、惩罚犯罪C、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D、教育公民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CD )A、罪刑法定原则B、疑案从无原则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D、罪刑相适应原则3、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CD )。A、社会危害性B、主观恶性C、刑事违法性D、应受刑罚处罚性4、犯罪构成包括( ABCD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 5、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 )A、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B、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C、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D、其行为主

2、观上必须出于故意6、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有( BD)。A、非法拘禁罪B、刑讯逼供罪C、非法搜查罪D、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7、下列中行为构成犯罪的是( ABD )。A、在春运期间,张某携带50只雷管和10公斤炸药上了火 车。当乘警询问其所携带的是否危险品时,张某谎称是大 米B、张某是派出所民警,某日外出时不慎把枪支丢失。张某一直隐瞒未报告上级。之后,犯罪分子使用其丢失的枪支 抢劫银行,抢走50万元人民币并打死二名银行职员C、体育裁判张某获准持有运动气枪一支,经常借给他人打 猎,所幸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D、张某是银行的保卫人员,依法配备公务用枪一支,有时 借给他人打猎,所幸没有造成

3、什么严重的后果8、下列情形中,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有 ( ABCD )。A、犯罪行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B、犯罪结果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D、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9、间接故意能发生在( ABC )情形中。A、行为人为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结果的发 生B、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一个犯罪结果的发生C、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不计后果,放 任严重结果的发生D、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 望这种结果发生的10、甲与乙有素怨,甲准备了弹簧刀,欲杀死乙。某日, 甲与乙相遇,甲

4、挥拳打乙,丙系该二人朋友,恰巧从此经 过,此时甲抽出弹簧刀随手刺出,丙上前拉架走至二人中 间,甲将丙刺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甲致丙死亡的结果是故意B、甲致丙死亡的结果是过失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11、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具有下列( AC )情形之一的,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A、希望这种结果发生B、疏忽大意C、放任这种结果发生D、轻信能够避免12、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具有 下列( BD )情形之一的,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是 过失犯罪。A、希望这种结果发生B、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C、放任这种结果发生D、已经

5、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13、甲为了防止其果园被偷,就在其果园周围拉了一道电网,也没有采取其他任何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结果导致小学生乙在附近玩耍时触电身亡。甲的心理态度不能 是( ABC )。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14、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 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 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 的心理态度? (BCD )A、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15、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 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下列( AC )原因之一引起的,不是

6、犯罪。A、不能抗拒B、过于自信C、不能预见D、疏忽大16、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 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不能预见的原因 引起的,是( B C)。A、正当防卫B、不可抗力C、意外事件D、紧急避险17、下列属于过失犯罪的有(BD )。A、强奸罪B、交通肇事罪C、爆炸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18、下列属于过失犯罪的有( BCD )。A、放火罪 B、玩忽职守罪 C、失火罪 D、交通肇事罪19、甲误认为遭到乙的紧急的不法侵害,而对乙实行防卫 行为,致乙死亡。事后证实乙的行为不具有不法侵害的性 质。甲的行为( BC )。A、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B、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

7、可能属于意外事件D、可能属于防卫过当20、某地野猪出没猖獗,对庄稼危害严重,本地村民甲为 防止自己的庄稼不被野猪糟蹋,遂在庄稼周围架设裸线电 网,为防止无辜人员触电,在裸线通过的路口设置了警告 牌,并告知通电时间为晚 7 点至早 6 点,村民乙上山采 药,于凌晨 5 点 30 分触电身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AC)。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以过失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1、司机谢某雨夜行车,从一块塑料布上压了过去,因当 地农民经常在公路上晾稻谷,谢某以为塑料布下是当地农 民晾的稻谷,故没在意。天亮后,有人发现塑料布下有一 死人,经查

8、,死者乙系当地一名精神病患者,雨夜睡在塑 料布下,不料被谢某开车压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A、谢某对乙死亡结果的发生所持心理态度为疏忽大意的过 失B、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C、谢某对乙的死亡结果应负刑事责任D、谢某对乙的死亡结果不负刑事责任22、张某驾驶摩托车行进中,被 12 岁小学生王涛乱扔石子 击中面颊。张某捂脸时致车辆失控,将一骑自行车的人撞 成重伤。问:张某和王涛对此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CD )A、张某应承担刑事责任B、王涛应承担刑事责任C、张某不承担刑事责任D、王涛不承担刑事责任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

9、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 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 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 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D、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A、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不予处罚D、对罪行轻微被免予刑事处罚的人员,可以依法作行政处罚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已满十四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 任B、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C、已满

10、十三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D、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2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 轻处罚B、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C、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D、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2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ABD)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A、放火 B、故意杀人C、绑架 D、爆炸28、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BCD )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A、抢夺 B、贩卖毒品 C、强奸 D、抢劫29、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11、(ABC)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B、贩卖毒品C、投放危险物质D、抢夺罪30、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CD )。A、李某(15周岁)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B、王某(13周岁)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C、马某(17周岁)实施盗窃行为D、胡某(16周岁)实施抢劫行为31、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ABCD )A、15 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 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重伤C、15 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 8000 克D、15 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32、李某(22岁)伙同其弟(15 岁)共同实施诈骗行为, 骗取大量财物,则( BC )。A、二人构

12、成共同犯罪B、李某单独构成诈骗罪C、李弟不构成犯罪D、李弟构成犯罪33、王某(男,1982 年10月4日生)于1998年9月2日在 某市人民商场见一妇女出手大方,即尾随至商场外存车 处,趁该妇女开自行车之际,将其裤袋中的钱包(内有现金 3800元)偷走,后被抓获。王某的行为( BC )。A、构成盗窃罪B、不构成犯罪C、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D、应当追究刑事责任34、下列人员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AB )。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实施 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B、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分则规 定的危害行为C、醉酒的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D、又聋又哑的人或

13、者盲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危害行为35 、某甲为无业人员,1980年10月16日出生。1998年 10月16日甲抢劫了下晚班回家的青年女工乙,事后为了灭 口,用匕首连刺十余刀,致乙失血过多而死亡。甲在潜逃 2 年后被抓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A、甲构成抢劫罪,罪行极其严重,可以适用死刑B、对甲不能适用死刑,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能适用死刑D、甲构成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应数罪并罚36、刑法规定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有( ABD )。A、又聋又哑的人 B、盲人 C、醉酒的人D、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37、下列情形中,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的有(

14、BD )。A、又聋又哑的人犯罪B、单位犯罪C、醉酒的人犯罪D、过失犯罪 38、导致行为人无责任能力的因素有(AD )A、行为人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B、行为人又聋又哑C、行为人系醉酒人D、行为人患精神病,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9、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D)。A、生理性醉酒的人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B、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不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C、间歇性的精神病人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D、未成年人都是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40、下列情形中属于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的是( AC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对乙进行非法拘禁,时间 长达3天B、军警人员甲持枪抢劫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利用职权挪用数额巨大的救济款进 行赌博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 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41、下列选项中属于量刑的法定情节的是(ABCD)。A、免除处罚情节B、从轻处罚情节C、从重处罚情节D、减轻处罚情节 42、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ABCD )。A、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B、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C、目的是使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D、针对侵害者本人实施且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 害4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不同之处有(ABCD)。A、危害的来源不同B、行为针对的对象不同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