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950273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薛美花基础教育的出发点是儿童,最终归属也是儿童。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促成儿童在语文素养上的成长。从而实现其精神世界的生长。然而我们由什么来断定这生长的起点与终点?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也许,该到了我们将探索的眼光转向学生、回归儿童的时候了。1、今天的儿童怎么了当下的儿童究竟是什么样的?和三年前,三十年前儿童一样吗?对于儿童的认识,是我们当下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的。现在的儿童已经不是我们自以为了解的“先前的儿童”了。他们张口唱的是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儿童真的读不懂了。也许是网络时代的冲击,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也许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从来就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而始终对儿

2、童进行“成人化教育”。今天的孩子承担的东西太多,今天的儿童过于早熟。一次上月光曲,当老师询问“什么是传说”时,有个同学脱口而出:“什么传说,都是假的,是人们瞎编乱造的!”本来一个充满文学味道的故事,就这样被学生现实的眼光解构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物极必反,今天的社会,在成人的世界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叫“奶嘴文化”:口叼奶嘴,状若婴儿,旁若无人,幸福无比。一方面童年消逝,一方面又渴望回归童年。那么,童年究竟该怎么样尊重与灌溉?母语教育的主体是儿童。语文教育最终应当回归儿童。谈到此,也许有人会问,你不是每天都和儿童在一起吗?你课堂一半的组成不是儿童吗?难道你以前的课没有关注过儿

3、童,怎么现在说起要回归儿童? 当然,我们教学的全部意义都应当指向儿童。但是,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普遍存在“浅化、窄化”的问题,把儿童不当作真的儿童,而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幼稚儿童。于是全社会对于语文教学一片“少慢差费”的谩骂之声。为此,主题教学力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探索有“深度”课堂。期待着能够为学生提供生长的空间,而不是限定出入的范围。当然,对于深度,探索之初,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摔跤。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理想与目标却指向了“深入浅出”。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设计教学丑小鸭一刻中的深入与浅出,“深入”就是对于主题的选择与把握。“高贵”源自安徒生原作中对于天鹅的描

4、写,但它决不仅仅是对于天鹅外貌的简单概括。每一只天鹅的背后都有一个丑小鸭的故事,每一个成功幸福的背后都有那交织着梦想与隐忍、执着与谦卑的情怀。通过我们的解读,高贵,应当是苦难当中保持对梦想的追求,是幸福当中心怀的的谦卑之心。相信,这样的语词,借助文本的力量,就超脱了故事情节的躯壳,内化为我们学生精神成长之树上的一枚饱满的果实,饱含着人生的智慧与琼浆,最终会与学生成长过程中那一个个促成其走向“高贵”的事件一同瓜熟蒂落。然而,这样的深入还必须“浅出”,意即遵循人性普遍的价值基础和学生特定年段的认知规律,基于童话的特点教学童话、基于儿童的特点教童话,让儿童在童话世界中徜徉。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出于对

5、儿童天性的洞察,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话题,这样儿童自然就参与进来。比如,讲到小鸭童年受尽苦难的时候,提问“若是你,你愿意永远在这个环境里吗?你会怎么做?”于是学生仿佛就是小鸭,道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要寻求出路,找到适合我,不受欺负的地方”。讲到小鸭逃过猎狗追赶后,“舒了一口气”后说的一句话时,与学生一起表演“舒了一口气”的动作,再进行朗读,学生读的就那么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国内外教育关于知识的内涵不一样,中国的“知识”多数是已知,国外的“知识”绝大多数是未知。如果说丑小鸭一课有深度的、有高度,而且学生还够得着,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让儿童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前测”,参与了对未知的方向性探究。教师的问题设

6、计,绝大多数都以学生的前测为依据,课堂不是重复学生的认知,而是让学生既能生成,更有生长。当然,在这样的课堂中,儿童体现出来的就是儿童样子,他们或讨论,或读书,没有成人标准,只有儿童自己的标准。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也只有儿童是最个性化、最多样性的,但,却又不是散乱的,而是在学习中种下“高贵”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长成一棵树,这棵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的名字叫母语。2、儿童需要怎样的学习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旨归,就是促进学生亲近母语。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说,“一个民族,只要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就永远不会灭亡。”由此可见母语的重要性。这里有一道题,很能说明现在的母语变成了什么。题目要求把以下四句

7、话用关联词连接: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正确答案应该是:“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结果有一个孩子写:虽然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又发现一个更猛的孩子写道: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如今的这一代人,是靠做题成长起来的。上面那道题恰好体现出我们母语教育暴露的问题。我们的母语教育越来越多的采用的是外语教学的学科体系,体现的是西方话语体系的形式。比如后面那两个学生的答案,按照语法的标准衡量,句式上

8、一点也没有错误。但当我们将它放置到中国文化的土壤当中,就显得可笑和荒谬了。那么,我们究竟怎么学习母语?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到现在答案也是莫衷一是,我们一线教师有时候很茫然。比如课标中明确指出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没有错。不过,现实中很多人逐渐把母语仅仅当成了交际工具。这个问题就大了。母语一旦变成了单纯的交际工具,一切语言都成了公共话语的外在表达,那么语文势必会淡薄,会贫血,会枯萎,最终零落成泥。语文的教与学就会失去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和灌溉,最终的结果就是连语文的工具性也大打折扣。 就阅读来说,今天任何一个语文教育者都不会忽视鼓励学生读书。但是对于儿童的阅读,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果阅读的功能

9、仅仅停留在理解与提取上,等同与一种生活的技能,那么,再多的量的积累所达成的恐怕也仅仅是知识累加,而无法内化于心,流之于思,导之以言。能否摆脱功利化的阅读,至关重要。语文的学习,从吸收到表达,中间还有一个桥梁,这便是思想。没有思想,写不出令人激动的文字,别人也听不进去你所谓的“交际话语”。今天的学生似乎都会说话,都会写作文,可是在大量的文章中就是发现不了逻辑严密,闪耀着智慧和思想火花的文字。这就是很多人所批评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有知识,没文化,有智力,没智慧。为此,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的母语学习是整体的,不是割裂的,而且整体性是通过母语的情感性来实现的。我们语文教师,怎么把儿童的语言、情感

10、、思想整合起来,形成人文素质?也许儿童文学会给语文的整体学习与浸润,提供最好的策源地。今天的语文教师必须成为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对此,台湾的儿童文学院院长林文宝说:“台湾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人。”他带头成立了颇具影响的“毛毛虫”读书会,在全台湾启动儿童阅读工程。目前,多种形式的儿童阅读活动已在台湾展开。台湾的班级读书会,真正在体制内实现了,我们所说的在第二课堂内完成的“课外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指导中,有两处体现对儿童的尊重更为明显,一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编者在改写时删掉了原译文中的那些描写?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发言十分踊跃。我趁机告诉学生:把细节语言和人物语言加进来,文章就会有滋有

11、味。这样一来,由学生们已知的内容,自然地连接到要教学的原译文上,而且学生的猜想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热情,课文和原译文的对比,更是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进而使他们自然地走进了这节导读课。在教学小鸭“飞翔”一段,我拿出课文中描写,告诉学生,课文一共168个字,是根据译文的1000多字改变的,删掉了五个情节。如果让你改编教材,你认为哪一个环节坚决不能删掉?主动权给学生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到吗,学生一本正经地谈到,描写小鸭“决心飞向天鹅”的一段坚决不能删掉,写“小鸭飞翔后的心情”坚决不能删掉学生的理由非常充分,没有决心,怎么能体现小鸭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没有成功心理后的小鸭心理描写,怎么知道小鸭心灵的高贵?可以说,若谈回归儿童,整个教学环节都处处体现对儿童的尊重、呵护、与启蒙。人的生长好比田里的野花开放,求知学习好比修理裁剪,但园丁的劳作却决不仅仅是来自“我”的“一言堂”,还要尊重野花开放的本性。所以,用“回归儿童”来规范、来约束,把自己放低到孩子的高度,我们的行为,就不会任由田野里的花草自由芜杂地开放,也不会因为过多的限制让花草失却了自然赋予的单纯美好。而会通过规范、科学的要求,引领、助长,让花儿更好地舒展儿童的花瓣,并且年复一年,根深叶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