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926959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作文教学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作文教学体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作文教学体系建立作文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作文教学随意性的现状,提出作文教学应建立体系。根据人的思维规律和作文的写作特点,本人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集中强化观察意识的训练,不是练一俩次而已,而是拿出一定的时间落实观察训练,而且长久的坚持下去使它成为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把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力求写文章求“真”,求“小”。使学生的作文主题美而健康,内容小中见大。最后训练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妙新颖,语言的生动活泼。这三个方面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个落实。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作文课上老师随意地写出一个题目,什么“记一见难忘的事”“我的童年”“我的妈妈”“我的家”诸如此

2、类的,学生便绞尽脑汁的想或赶紧翻看自己手中的作文书,东拼西凑的写足字数便万事大吉。所写事件很多都是见了让人要吐的事:写妈妈多是自己晚间生病,妈妈不辞辛苦的背自己去医院,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写同学多是自己任性,和毁坏自己东西的好朋友吵架,而朋友离别前送礼物,自己深感愧疚;写老师多是为生病的自己补课或深夜批改作业老师常常感叹难得见到一两篇新颖的好作文;学生抱怨作文难写,难有“好米”下炊。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作文在语文学习乃至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都不言而喻,但作文难教,作文教学的无序性,作文水平难以大面积的提高,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甚至有的语文老师平时很少进行作文训练,仅在考前几周根据教研员指示的作

3、文范围,让学生找范文抄抄背背以应对考试。这种现象并非个别,而且正在被更多的语文老师效仿。所以期中期末很多看似不错的作文总能找到出处,中考高考中“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式的作文不断涌现也不足为怪了。这种种的现象其实不能完全将罪责加在语文教师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除了要求小学初中二年级之前写记叙文,初三和高中开始练习议论文外,并没有在作文教学上有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训练体系。很多人写文章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还有众多的作文书在讲述各种写作的技巧,但作文是一个漫长的工程,就像盖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底层的铺垫,没有从少到多的添砖加瓦,不会有“万丈高楼凭地起”的奇迹。大谈作文技巧,指望

4、学生读几篇好作文记几点妙招,就能笔上生花,挥洒自如,无异于海市蜃楼。当然,作文体系的建立可能是一个多元化的东西,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这里,我仅就自己的看法,谈谈从思维意识的角度如何有序的训练。 一、观察意识既是起点又是一种长久的习惯。写作应多观察,观察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著名作家福楼拜在教莫泊桑学写作时,就交给他一个任务:站在门口,观看过往的马车,然后把它们描写出来。莫泊桑后来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能写出反应世间百态的多篇小说,跟老师最初交给他的观察习惯是分不开的。我们很多老师也明白观察对写作的重要,也让学生写过一两篇观察日记之类的,但这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难以形成观察意识以致成

5、为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不进行长久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种习惯是不会有的。 记得看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家长请作家梁晓声辅导孩子作文,梁晓声做的第一件事是领孩子去了一趟商场,回来后问孩子看见了什么?那孩子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买东西买东西的。梁晓声说,难道你没有注意一个顾客在和卖黄山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小姑娘找不到妈妈急得哭了 我想像这个学生式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绝不在少数。学生总说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上课写作业就是吃饭睡觉。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呀。学生看不见是因为他不会观察,也可以说是没有观察习惯所致。 以我建议在小学至少要进行一学年左右的观察训练,在初一时至少要拿

6、出一学期的时间强化观察训练。这期间不必写长篇大论的文章,就是从身边事开始训练观察能力,观察什么呢?看日出日落,看刮风下雨,看电闪雷鸣,看云看雾,看雪花飘飘;看上学放学路上的行人车辆,看每天老师同学的言语表情,看家中父母的嘘寒问暖和一日三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春夏秋冬之景,也可以在学生军训学农期间让学生多留心。写观察所见所感。这一阶段不要对学生在内容和技巧上做过多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描述出来就不错。 大凡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有领学生放眼世界的经历。如李镇西每个假期他都会安排和学生做一次旅游,和学生一起去亲近自然,我在他的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一书中看到了他和学生游览峨眉山拍的照片,一幅是他

7、被学生用雪“活埋”的情景;另一幅是他和学生用身体摆成“一班”的造型。还有余漪、李吉林、魏书生等这些名家无不在倡导和实践着让学生进行平时的观察。当然不是说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的观察训练后就停止了,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一直进行下去,只不过在进入更高阶段的训练后,可以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或课前进行口头作文。如果我们能把观察意识的培养作为写作起点的训练,夯实它而且长久地进行下去,我想学生的观察意识会成为一种自然性的习惯,会受益终生的。 二、去伪存真,弃丑留美既是提高又是一种恒久的追求。进入作文的第二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把阅读中看到的东西进行过滤。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比较单纯幼稚,往往以自我为

8、中心,有时分不清是非。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犯了错误同学包庇自己,替自己撒了谎,自己对他感激万分;自己不想洗碗和父母吵架,成为自己的烦恼;自己违纪,挨了老师的骂,感觉这个老师对学生很严厉我不反对学生的这种实话实说,作文教学一直在提倡学生要说真话,抒真情。但作文要追求美中之真,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删减。就如学生上学要穿校服,而不能奇装怪服的进校门一样。我想这一阶段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一是“真”;一是“小”。 “真”就是作文要真实的反映生活。可以反映人的缺点,也可以抨击社会的阴暗面,但主题要健康,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提倡,而不是把不好的东西摆出来了事,或错把丑的东西当美的赞扬。有人会质疑

9、,又要学生说真话,又要学生避讳阴暗现象,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就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家人为了他的精神快乐隐瞒他的病情是一样的。我们是教导学生站在一个扬善抑恶的角度上,正确地看待和宣扬生活中的真实。比如孙犁在芦花荡中塑造的老英雄身上有过于自尊自信的特点,致使大菱受伤。但这一缺点并没有妨碍人们对他的敬佩,反而使他的形象变得更真实可信。同样作文中写妈妈可以表现她的唠叨,他的爱打扮,或懒惰不爱收拾屋子等,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的。写妈妈的唠叨要蕴含着爱,写妈妈爱打扮要体现现代妈妈的精神风貌,写妈妈懒惰体现她忙于工作。如果全篇内容都在指责妈妈的缺点,主题不积极,何谈美感呢?这样的作文有何意义呢?所以我

10、们作文教学中的“真”是站在删丑留美的角度。那么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或反映人的缺点的文章就不好吗?非也。比如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父与子,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清洁工,清扫儿子上学经过的一条路,儿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直都绕道走,从不走父亲扫过的那条路,直到中学毕业;儿子大学毕业了,每天晚上在道旁拉琴卖艺,已退休的父亲为了面子,遛弯时从不走儿子卖艺的那条路。文中小时候的儿子和退休的父亲都有错,但反映了一个人物观念的冲突,所以不失为一篇引人深思的好文章。总之我们训练学生写真,就是教导学生从求真的角度正确反映生活。 “小”就是作文的起点要小,从小事入手,小中见大的反映生活。我们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时无从下手,无事可

11、写,就是因为他们的眼界过高。老想着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实,感人的事件并非都是大事。更多的是凡人琐事。包括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多也是平平凡凡的事迹。我们学生更应该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不平凡的情感。如一路霓虹一文,小作者从自己放学路上见到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感受到城市之美,想到人生路上也会有不少美丽的风景要留心才会发现;足下街景一文,作者通过写马路上不同的鞋子,不同的脚步,反映了城市各色人的生活状态。写亲情,写友谊甚至写名人的文章,都不妨从平常小事写起。这样学生既可以有“米”下锅,又可以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 总之,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前面观察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对看

12、到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如果说第一阶段,可以不做过多要求,让学生尽情地往篮子里捡菜。第二阶段就要帮助学生用心择菜了。求真,求美也是写作的恒久追求。 三、“梳妆打扮”,“修枝剪叶”,既是一种升华又是一种境界的提高。这里的“梳妆打扮“是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选择;”修枝剪叶指的是文章语言的修改。 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外在形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就好象同样一块布,拙劣的裁缝做出的衣服毫不出众甚至毫无美感,而灵巧的裁缝做出的衣服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有时,虽然素材虽有些陈旧,构思新颖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一篇写“家”的作文,文章的内容并没什么太出色的地方,介绍一家三口的属相,饮食,购物,散步。但小作者用了“

13、开场白”“饮食问题”“购物问题”“散步问题”“尾声”这些小标题,文章别有一番风趣。近年来,中考中也在不断涌现新颖别致的作文形式。加题记,尾记,分章节,加小标题已不足为奇,还有实验报告,戏剧,采访录,数学证明题的格式等等,让平淡的文章有了不平常的外在美。如有一篇挥泪斩马谡的作文,作者以喜剧的形式,改写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情景,点明当政者不信守承诺,这股恶风会肆意疯狂起来。;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一文,作者以记者对鹰妈妈的采访对话,揭示了要教育孩子学会生存的主题。这些形式新颖的形式使得作文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在考试中会显得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这些形式来自哪里,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日记体,书信体是常见的应用文

14、体。戏剧,采访录,实验报告,几何证明题不都是出自我们的课本吗?只不过有心人巧妙地把他们用于作文中了。结合课文,结合历年来中考中出现的形式新颖的作文,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很好的“化妆术”。人常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不打扮只有七分,打扮好了就是十分了,何乐而不为呢? 作文成形之后,不宜再大动刀斧。做些修枝剪叶般的修饰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作文的修改主要应放在两方面。一是看所写内容有无背离主题的,若有改删掉。二是从语言上多加润色。教导学生写完作文读给自己听一听,尽量追求语言的活泼生动。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的就不要用白话叙述;能用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描写的就不要笼统的概述。如“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落了

15、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比“有个小银元落在的上”生动;“当时间的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比单说“黎明时分生动;将“小弟弟哭了”描述为“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制大专,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两只小脚乱等着,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更动人。作文成型后,不易伤筋动骨了,就要在语言上多润色。就如一件工艺品胚胎定型后,要打磨抛光一样,是为了让它更美。教会学生在作文初稿后多做些修枝剪叶的工作是很必要的。 虽然说,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是灵魂。但在经历了搜集和筛选内容的系统训练后,做为更高的追求,更好的升华,第三阶段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打乱他们的顺序,因为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前面的铺垫,老师无论怎样大讲特讲作文的技巧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只有在系统的训练之后,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境界后,才可以将这些方面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这样系统的训练下来,我想作文就不再是一大难题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