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92596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三首【教学设想】一、教学目的.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可以对的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措施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可以掌握鉴赏诗歌的措施。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对的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目的、4。三、学时安排学时。【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新课导入(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体现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怀念和祝愿,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二)古代出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

2、“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们懂得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限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种标题,涉及汉代无名氏所作的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她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

3、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后来,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此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国内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简介(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集体交流)。明确:1.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此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一方面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

4、,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浮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浮现了大批名作。西汉至东汉4间的诗歌创作,涉及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赋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

5、的标志,在国内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它为“一字千金”。3中国历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古诗十九首评价很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均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四、合伙探究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请学生站起来示范朗读。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五、措施点拨五言诗朗读指引。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

6、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后来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渐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合适延长发音时间。六、能力提高(一)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4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体现诗歌内容,最佳翻译成为现代诗。诗歌翻译:涉江采芙蓉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家乡的爱人吧。回头望望远处那曾经的家,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漂泊他乡两地相思,在怀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至终老。(二)逐句解读诗歌,

7、把握诗歌情感。(师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毕下面的环节)1.解读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明确: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也许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已经很盛行了。兰草生长的沼泽里兰花盛开得正旺盛。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体现。湖岸泽畔,尚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让人心醉?扩展提问:这两句诗作为正式诗歌的起首,有何特色?明确:起首两句是平缓的论述。“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体现的感情的纯洁

8、、美好。解读第三、四句。明确:延续着第一、二句“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变化了。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扩展提问:第三、四句的语调如何?这样体既有何效果?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调也是较为缓和的,但是“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某些消息。人们总觉得,倘要体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佳是将她(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由于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

9、”衬“哀”的强烈效果。3解读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明确:这两句空间忽然转换,远方的游子此刻正带着无限哀愁,回望着家人爱人所在的家乡。她望见了家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目前她眼前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扩展提问:第五、六句中,“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哀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家乡的那个方向张望,她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她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

10、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家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4解读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确:这是痛苦的浩叹,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这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的叹息!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扩展提问:最后两句有何特色?明确:当读到结句时,让人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怀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

11、但由于采用了如此婉曲的体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在哀伤中老去,这多么令人心碎!七、规律总结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明确:可用如下三种措施:.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2通过度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情感。寻找文中有关文章主旨的体现情感的语句。八、课堂小结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种是永久的分离,一种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本诗最后两句,除了体现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诚挚情感。九、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涉江采

12、芙蓉全文,并默写。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有关的资料。十、板书设计三种措施把握思想情感第二学时一、新课导入(一)有句公益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的是一种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远大的目的和开阔的胸襟。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种具有远大目的和开阔胸襟的人吗?从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理解的曹操是一种如何的人呢?明确: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仍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能想起她写的哪些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回忆初中学过的曹操作

13、品)二、知识积累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出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弹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渐扩大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进位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即位后尊之为魏武帝。其诗大体分两类,一类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有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等;另一类则重要体现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和观沧海等。其诗继承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老式,富有发明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三、信息筛选(一)时代背景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

14、6 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余3000万。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浮现,在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怖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越聪颖、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看待人生的态度有这样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长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长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二)朗读让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让她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陷。最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规定

15、读准字音,把握音调,读出慷慨之情。点拨:一般来说,阅读此诗,人们将每四句断为一章,全诗共八章。学生齐读每一章,概括每一章的重要内容。第一章:感慨人生短暂。哀愁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第二章:写壮志未酬而产生哀愁,因而有借酒浇愁之举。第三章:体现作者对贤才的思慕、对贤才的念念不忘。第四章:作者表达要用设宴奏乐来招待贤才。第五章:盼望得到贤明人才,为不能得到人才而愁苦。第六章:写贤才来访,设宴款待并畅叙旧日友谊。第七章:暗示自己愿作贤才可以依托的“枝”。第八章:表白自己渴望多多招纳贤才的心情。措施小结:上面的这种断章只但是是为了便于阅读,从内容上来看,本诗的构造安排可以根据情感来进行新的划分。请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提示:要读懂一首诗除了要理解创作背景之外,还需要多读。只有读多了,才干真切地体会作者在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下面请人们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地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如何的情感?你可以用至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明确:根据“忧”字,我们可以将本诗提成四个重要层次,每八句为一层。四、合伙探究阅读分析每一层,弄清作者的情感内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