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兵权与发兵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726993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兵权与发兵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领兵权与发兵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领兵权与发兵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兵权与发兵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领兵权与发兵权对于兵制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发兵权问题,就是今天所说的指挥权。军队听谁的话,是 至关重要的。即便你拥有强大的军队.但这军队不听你的调遣,不听你的指挥,这不就麻烦 了嘛!所以,古代统治者在如何控制军队指挥权上下了很大功夫。几乎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 都是与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有关系。因此,历代统治者几乎都采用领兵权与发兵权相 分离的原则。也就是说.带领士兵的将领没有发兵的权力。发兵权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发兵专用的东西叫“虎符”,也就是符节制度。这是一种铸成卧虎形状的青铜器具, 可以分为左右两片。凡独立的统兵将领,都持有虎符的一半.而另一半在皇帝手里(皇帝身边 有专门管理符玺的官员)

2、。凡发兵,由皇帝派遣使节,使节持有特制的“节”(相当于现在的 介绍信),并带着另一半的虎符前往征调的部队。将领只认符节不认人。节相当于使节的身 份证明,而虎符相当于发兵的调令。两半虎符严丝密缝地合在一起,发兵的调令才算得到验 证。符节均由皇家专门的工匠打造。在那个时代,精工巧匠悉数被征往皇家手工业工场,民 间是仿制不了的,所以可靠性很强.历史上关于调兵虎符的故事很多。西汉初年吕太后去世,吕氏势力掌握政权.太尉周勃 和相陈平准备发动政变消灭吕氏,但手中没有军队啊!即使是最高武官周勃没有虎符也没有 办法进人北军营垒,指挥调动北军。后来为皇帝保管符节的纪通投靠周勃,周勃才得以以代 表皇帝的“节”为掩

3、护,说是奉皇帝命令接管北军,又派说客去劝说掌握北军的吕禄:“皇 帝要使太尉掌握北军.请足下去往封国。足下不如赶紧辞去将印,不然的话恐怕会有祸端。” 吕禄真的愿意交出将军印符,将北军交给周勃。周勃一进军营.就发布命令:“愿为吕氏的右 担(露出右肩膀),愿为刘氏的左祖(露出左肩膀)!”全军将士都“左祖”。符节制度背后的关 键是控制调兵权和发兵权,这是皇帝的专利。历代皇帝都是以控制发兵权为目的的。如果发 兵权都控制不住,既有可能导致政变,也有可能导致外重内轻。这对皇帝来说都是极其危险 的。例如,汉朝的军队指挥权在皇帝手里,皇帝是全国军队不言而喻的最高统领。军队调动, 无论是地方军还是中央军,都得经过

4、皇帝亲自批准。即使是最为能干也最为霸道的宰辅,也 不能搜自调动军队。我们经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这句话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公元前 158年, 匈奴人侵,汉军集结而战。周亚夫电兵细柳,汉文帝前往慰问,不料军营的门尉不开营门, 说:“将军有命令:军营只服从将军命令,不接天子诏令。”汉文帝没有办法,只得派使节手 持代表皇帝的“节”进军营找周亚夫,周亚夫传令打开背门,自己身披盔甲、手持兵器迎候, 只向汉文帝行军礼.并要求车驾在军营中不得急驶。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但当时 随行的大臣对这一评价都大惊失色。看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当时已经不合时宜了。随着后世太多的将军发动军事政变篡

5、夺政权的情况出现,制度上不再允许“将在外君命 有所不受”.强调的是出兵之后,皇帝仍然要“遥制”,发出去的兵不过是风筝,线还是要牢 牢摄在皇帝手中。这种情况在宋朝表现得最为极端。宋太宗以后不少皇帝都喜欢在军队出征 前给将帅授予“锦囊妙计”,特别喜欢制作“阵图”。每次战役之前.皇帝和枢密院都要事先 规划好阵图,哪里安营,哪里埋伏,哪里出击,都事先策划好,到时候领军将领按着阵图打, 打输了没有罪。如果不按阵图打,打输固然罪无可免,打赢也要请罪。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却非要按照事先布置好的规划去打,不给前方将领一丁点的自主机动权,这样的仗,势必会 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北宋年间,跟辽和西夏打了儿百仗,宋

6、方胜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仅有的几次胜利(小胜),还都是将领自作主张,按照自己的意图打的。宋朝皇帝特别喜 欢控制战场指挥,完全无视通信条件的限制,经常滥发“金字牌”的“御前急件”。据史料 记载,南宋初年军情紧急,仅1134年至 1135年的五个月内,朝廷就发出“金字牌”文件1 023封,平均每天要6 封半。当时战争分布在四川到山东的广大地区,文件来回一次要四十 多天.真不知当时的前线将领见到这些过时指令作何感想。宋朝每战必殆,与其说是敌人打 败了自己,不如说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宋朝皇帝是军人出身,又是在五代十国军阀政体盛行 之后,所以对军队特别不放心。在宋朝皇帝心目中.最大的隐患不是外族人侵

7、,而是身边的 将领.所以,瓦解军事将领的军权.是当务之急的。领兵权与发兵权相分离,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发兵权和调兵权,甚至指挥权,使得国家 抵御外侵的能力急剧下降。汉朝在这个问题上做得稍微好一点,以后各朝做得都不是很成功。 就是能征善战的满人在坐镇中原之后,也是如此。清中叶确立起来的领兵权与发兵权、指挥 权相分离的指挥体系,使其作战能力明显下降。因为全国军队都要等朝廷命令才可以调动 指挥官也要等朝廷命令才可以动身,将领的战场指挥权也受到朝廷的掣肘,作战计划、作战 经过都必须随时报告。往往是前线已经打了败仗了.而作战计划却刚刚被皇帝批准。这种情 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清朝所面对的军事敌手相对弱小、军事威胁相对统治中心距离较 远,而没有对其军事作战能力发生致命的损害.但当利用海洋迅速调兵的英国侵略者打上门 来时.这种体制就完全不能应付.而到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更是难以 再维持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