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695139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编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师:请同学们看 注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生 1:书写西林壁。生 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 “题西林壁 ” 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

2、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宋代诗人,是“ 唐宋八大家 ” 之一。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 “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 题西林壁 ,距今已有920 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3、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 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五、分组自学,理解美1、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想看到这幅画就需要我们先理解古诗的意思。22、学习指南:个人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小组学习:在小组中交流古诗的意思,再说说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

4、的并体会作者的心境。(课件出示)六、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 “ 横看 ” 和 “侧看 ” 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 “ 真面目 ” 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可是老师有疑问。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

5、了庐山,又为什么说 “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生 1:庐山太高了。生 2:庐山太大了。3师:说的很有道理。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 1:从各个角度看生 2:多角度看师:大家都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苏轼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了真理启示(出示课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我们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来纵观

6、全局,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生 1:盲人摸象。生 2: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师:恩,你们说的都对。我们不能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而应该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物有整体的认识。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4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所以老师请大家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不能总是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老师也一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会综合你的各个方面来认识和评价你的

7、表现,努力认清“ 庐山的真面目 ”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七、个性诵读,表达美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4、教师示范读(课件配乐配像)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九、总结全文,升华美师:(看板书总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5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板书设计:题西林壁看景悟理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