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65917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本学期我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德育工作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为突破口,认真_关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断创新,认真_教育方针,按照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新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是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平时,我除了利用学习课文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平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一、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

2、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思品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措施方法: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

3、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思品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

4、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4、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

5、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二)一、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思品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措施方法: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

6、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思品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

7、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4、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

8、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三)一、指导思想:高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二、工作重点:(一)、从自身做起,强化德育意识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

9、为范”从这名明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德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身上的责任之重大。反思自己,我的德育意识如何?我的德育现状如何?我该如何加强自身的德育意识?这些都是我要在主要措施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二)加强道德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1、深化爱国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狠抓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就此而言,道德习惯的培养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克服道德培养中知行脱节的问题,把中华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社会的

10、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三)、主要措施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会议。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找到自身的德育差距,明确自身的德育盲点。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经验交流会,通过聆听他人的经验与事迹,参照自身遇到的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德育方案。3、在课下多找些时间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座谈,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4、根据德育工作所需,认真学习一些相关资料,如:教师行为规范、_规、增广贤文等。5、读一本好书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德育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6、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根据自身感受,写一篇德育论文。7、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德育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

11、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总之,既为人师就要有师表,让我们的“德”为学生照亮心灵之路吧!-学校教师德育工作计划标准范文(四)一、指导思想:全面_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做基点,着眼于受教育者终身的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在复杂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二、德育目标:通过常规工作的常抓不懈,进一步培养巩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德育工作的系统化,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渗透成功教育理念,树立年级班级的学生模范,促进学生发展;把世界观和理想教育放在主导和核心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成人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

12、感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强化耐受挫折能力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三、工作策略:强调教师的学习,提高工作的艺术性强调教师的设计,形成工作的系统性强调教师的观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四、学生特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属于青年初期,这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关心政治问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强烈;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时常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五、工作安排:(1)强调教师的理论学习,关注德育过程中的案例思考;(2)分时就餐、大课间、卫生、眼保操工作的常规检查、督促、评比;(3)学生心理疏导、纪律观念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公物管理。第3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