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649932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二个板块儿的内容。这个板块儿选取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 社会、个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也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于自强、明志、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学生了解较多。仁爱精神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多举些事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仁爱精神的 内涵。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能够

2、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具有利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 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王老师的道德与法治精品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一)导入同学们,你听说过下面这几句话吗?边读边出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论语颜渊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 你发现了吗?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字,是什么?对,它就是“仁”。(出示)提到这个仁字,我们

3、肯定会联想到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先贤, 孔子。(出示图片)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吧。(出示图片)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 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出示图片)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内容。【设计意图】引出“仁”,知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二)正课什么是“仁”呢?“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上都能仁爱 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

4、居乐业。带着这种思想,我们来看一句话。出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就能理解,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 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适时出示重点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立己达人”源于“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我们仅仅知道什么是仁爱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孔子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两个小故事来看一看,孔子是如何把仁爱精神转化为实际行为的。 音频:马厩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个故事。听了这两个故事,你对孔子提倡的“仁”,有什么感受吗?生 1:我觉得“仁”就是要关心别人,这个别人不论贵贱、不分 陌生还是熟

5、悉。生 2:我觉得孔子自己就做到了“仁”,据我所知,他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其它财产。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还是在现 在,都是非常珍贵的。生 3:孔子非常同情穷苦人,而且他希望能改变这种现象,并谴责当时统治的残暴,我觉得孔子的言行就是“仁爱”精神的体现。孔子不但提出了立己达人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具备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人, 只要仔细寻找,一定不难发现。【设计意图】诠释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师推荐大家访问中国文明网时代楷模频道,从新闻报道中寻找能够反映立己达人精神的模范事例。“仁爱”精神也许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去概括,但是我们身边总会有人用自己的实

6、际行动为我们指明它的路径。在行动中,我们也能 渐渐地理解“仁爱”精神都包含哪些内容。我们来看一个典故。(出示:将心比心)请同学们思考:陆慧晓所说“我平生最厌恶别人对我无礼,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呢?”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句话的意思大家一看就会明白,他是想说:不能用自己厌恶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大家想想,这是不是“仁”的体现呢?没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请打家按 照这一说法,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我也不欺负别人。我不愿意别人谈论我的隐私,我也不谈论别人的隐私。我不愿意别人

7、乱动我的东西,我也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填空练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相信大家对“立己达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来看看 下面两位同学的行为,你更支持谁,为什么?情境 1:一位骑电动车的阿姨由于刹车不及时将李达撞倒在地,自己不仅重重地摔倒了,而且电动车压在了身上。李达起来后,立即 帮助阿姨扶车子,询问伤得怎么样。情境 2:一位同学喊季玉的“外号”,季玉大发雷霆。可是,体 育课上她却叫胖胖的吴诗“笨企鹅”。大家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想说的吗?生 1:李达的行为令人感动,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8、,乐于 助人,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时时处处都对人有关爱之心。生 2:季玉给别人起外号,也会招来别人的发火,她完全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她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起外号,就不应该喊别人的外号。师:李达和季玉做法的区别在哪里呢?生 3:李达是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而季玉只顾着自己。李达这种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就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而季玉的做法就没有体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 要时刻用这样的要求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请大家看,这条巷子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这条巷子的来历吗?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

9、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 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生 1:面对别人的过错,不要那么苛刻,如果宽容一点的话,结果会更好。生 2:如果张英没有一个宽宏大量的胸襟,可能这两家就打起来了,而且他们两家建造的围墙可能早就被拆除了。正是因为张英的宽宏大量,主动让出三尺,才会留下这个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

10、也留下今天这个六尺巷。有人说六尺巷是一条最宽阔的街巷。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 是宽在人们的心胸气度上。宽容也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下面我们来听一则朱冲还牛的故事(出示)请大家思考:宽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生 1: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进和睦。生 2:可以让自己少生气,保持心情愉快,有一个宽广的胸怀, 让自己成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生 3: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烦恼,不浪费我们的精力,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律己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人的素养。我们要懂 得宽容。宽容,有利于己,有

11、利于人,更有利于社会。【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宽容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 性。同学们,你们听过这句话吗?(出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孝敬我家里的长辈,我也会像孝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 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爱我家里的孩子,我也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爱护别的孩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做着这样的事,用行动将这种美 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请看下面的两个故事。故事 1::教材第 88 页“杜环侍老”的故事(学生)。故事 2:观看视频: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同学们,两件事时隔几百年,同样是对待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

12、外人”,是什么原因支持着杜环和房泽 秋去做这样一件事呢?是的,就是他们的“仁爱”之心,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尊敬自家的老人,还能够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甚至带动更多的人尊敬别人家的老人。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和同学们介绍一下吧!生 1:我们家住在三楼,邻居王奶奶住在五楼,每次看到她提很重的东西上楼,我就帮她把东西提到五楼她家的门口。每次做完这样的事情我都会很高兴,王奶奶也经常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生 2:看到关于“冰花男孩”的报道之后,我的心里特别难过,一个小弟弟上学要那么的艰辛,还那么认真地对待学习,让我太感动了。我把 1000 元压岁钱捐助给了“圆山里娃的成长梦想”活动。无论是侍奉

13、老人的杜环、房泽秋,还是帮助邻居的同学们,他们都能用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们都具有仁爱精神。仁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不断进步,其内涵不断拓展,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再到以对自己亲人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是传统文化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 准则。(三)作业设计在生活中想要做到用“仁爱”去行动,是一个自身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再到爱世间万物,当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 极致就是(出示)“民胞物与”的精神。什么是“

14、民胞物与”呢?(出示)阅读角内容。“民胞物与”是很高的精神境界,也许我们一时还不能理解,也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种精神境界的存在,了解这种精神境界的美好,并且知道,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先贤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种精神境界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和不断传承的,这也是我们小学生能做到的。当你逐渐成熟,你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能够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时,我想我们自然也就理解并会去追求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以仁爱之心浸润自己,不仅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也要成为一个自然中的人。(四)总结仁爱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播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期盼大家能够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传承 和发扬仁爱精神。五、板书设计推己及人宽以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