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64193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022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小教专科美学与美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号:2071;资料整理于2022年9月30日。 一、单项选择题 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B)。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 2.以下美学家中主张美在关系的人是(B)。 A.康德 B.狄德罗 C.柏拉图 D.黑格尔 3.对于美的直接感受才能,西方叫“敏感”,中国古典美学称为(A)。 A.“妙悟” B.会心 C.移情 D.虚静 4.中国现代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

2、(C)。 A.梁启超 B.宗白华 C.蔡元培 D.王国维 5.外来文化的根本特征是(C)。 A.含蓄空灵奇异 B.奇异抽象含蓄 C.奇异征实逼真 D.奇异逼真抽象 6.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A)。 A.丰富多变浪漫 B.强烈多变浪漫 C.强烈丰富多变 D.强烈浪漫丰富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7.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 答:错。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常常与美育等同对待,因为那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严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8.形

3、式美与美的形式是同一个意思。 答:错。虽然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它并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详细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络的;而形式美那么是从各个详细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详细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络,又有区别。二者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详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三、简答题 9.简要答复人的美表现为哪些层面? 答:人是社会美的中心,人的美详细表现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个体形象的美,包括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第二是社会关系的美,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第三是社会文化的美,包括风俗与时尚两方面。 10.怎样理解美育

4、这一概念? 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详细过程、施行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详细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到达教育目的。从施行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才能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才能的全面进步,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理论才能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理论才能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开展。 1

5、1.自然具有哪些方面的独特美育效应? 答: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美育效应主要表达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的美内涵丰富,在陶冶青少年情感方面具有宏大影响力;第二,自然的美可以全面启迪人的感性;第三,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可以唤起人的爱心;第四,对自然的体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深切关注。 四、综合阐述题 12.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详细表达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进展详细阐述。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承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

6、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详细表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绘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绘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浸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那么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

7、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13.结合详细作品阐述语言艺术的“形象间接性”特征。 答:形象间接性指语言艺术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诉诸于欣赏者的感官,而需要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体味和把握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和情感,然后在读者头脑中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个特征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 语言艺术的这种形象间接性,使读者必须以具有识读语言的根本才能和一定的文化修养为前提,这使文学形象具有局限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形象间接性也正是语言艺术的优势和特长。 表现为: 第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提供了进展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读者可以在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里获得真切的感受。 第二,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使文学作品扩大了意义表现空间,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使文学形象更具丰富的审美意蕴,显示出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