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竹之匠艺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637406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竹之匠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校本课程竹之匠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校本课程竹之匠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校本课程竹之匠艺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校本课程竹之匠艺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竹之匠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竹之匠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竹与艺术第1课 竹贴画【导语】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长盛不衰,绵延了数千年。竹以优美的形态及丰富的人文涵,给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作为传承竹文化悠久历史的竹编工艺,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人民种竹、用竹、爱竹、咏竹、画竹之风就长盛不衰,绵延了数千年。竹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黄湖地处余杭的西部山区,拥有着丰富的竹类资源,又有着深厚的竹文化底蕴,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地加以运用,把竹文化涵巧妙地用于现代竹编设计以及竹画中,就可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光添彩。【容

2、】竹叶贴画与竹编工艺。【实践】【资料】 (竹沙发) (竹鸟) (竹壶) (小竹篓)【我的收获】1、讨论:学习制作竹叶贴画2、想一想:竹还可以用来制作那些物品?第2课 竹与日常生活【导语】中国是竹的故乡,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由此可见

3、,竹在中国的影响深远,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容】1、了解竹与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关联。2、欣赏与人们生活有关的竹制品。【资料】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不少文人墨客都喜爱竹子。北宋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人们对竹子的喜爱程度。在南方盛产竹子的地区,竹子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竹楼、竹床、竹凳、竹篮、竹筏,到处都是竹子的身影。竹笋则是很好的食材。在古代,竹笋就已成为进贡朝圣的贡品;在我国佛教中,有不少名菜都是以竹笋为原料的。竹子全身可入药,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竹子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园林,是同中国园林

4、一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竹子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竹子还被引种到国外许多国家,随着对竹子物理化学性质的逐渐认识,全球掀起了一股竹子热,竹制品更多地走向了寻常百姓家,竹子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一、 衣竹纤维服装,竹炭纱已经广泛用来制作成衣布料、织带、运动织物、保温袜、围巾、窗帘、隔屏、寝具布料和鞋垫等成品。二、 食1:竹笋是我国的传统素食品种之一,是“一种全能型营养蔬菜”,营养成分比一般蔬菜高出1倍以上。其味鲜可口,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纤维含量高,具助消化、防便秘、减肥胖、防癌等功能。竹笋被誉为“蔬食第一品”。2:对毛竹茎或竹笋进行提取,可提取出液态的汁液,就是竹汁。鲜竹

5、汁鲜橙透明,竹香淡雅,爽口怡人,具有独特的天然性、营养性。三、 住园林点缀; 利用竹子在园林中进行点缀和装饰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竹为屋更是常见。其中,竹楼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特色的竹民居建筑。傣族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四、 家居生活竹子可制成许多日用品。如竹凉席、竹扇、竹伞等。竹凉席在黄湖百丈的工厂里均有生产。历史修久的中国书画的书写工具毛笔也是竹子制成的。竹子还是造纸的好材料。另外,我国很多传统的民间乐器都是用竹子的竹子与人们的娱乐生活紧密相联。 (竹帽) (竹篓) (竹抱) (竹吊灯) (竹篓筐) (竹匾) (竹茶杯) (竹菜筐)(竹椅)【小组讨论】1、你

6、在生活中还看见过或者使用过什么竹制品? 2、竹子还有那些用途?【课后延伸】探访寻找会竹编工艺的长辈。第3课 画竹【导语】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因此,文人墨客们也常常用画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中画竹以清代的板桥最为有名。【学习材料】板桥(1693-1765),原名燮(xi音:“”),字克

7、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人,祖籍。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做官前后,均居,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为“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

8、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容】介绍水墨竹子的画法。竹子由竹竿、竹节、竹枝、竹叶四部分组成。竹竿:竹竿是一节一节的,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注意: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和十字交叉。竹节: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

9、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竹枝:小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竹叶: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 。【实践】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

10、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1 练习掌握竹子的基本画法。 2 运用所学的技法创作3-5小写意墨竹。(要求四尺三开)【课后小结】宋代大诗人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古人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等入迷的程度。我们不仅要学会画竹,更应该学习竹子的精神,做到虚心学习,坚韧不拔。第六章:竹之趣动第1课:竹制童玩(1课时)【导语】玩具是人类光辉灿烂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玩具是为特定年龄组的儿童设计和制造的,其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和智力阶段有关,竹子制作的儿童玩具环保,关键性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吸引消费者兴趣,开放儿童的思维能力,增长儿童的知识,让他们

11、能更好的了解外部世界和自身。【欣赏材料】 (竹蜻蜓)【课外延伸】1、 学习制作一种竹制童玩;2、 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一玩竹制童玩。第2课:竹之乐(1课时)【导语】春夜洛城闻笛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12、的说法是汉朝时骞通西域后,从XX、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竹笛)【竹乐拓展】(竹口哨) (快板)【欣赏竹乐】【主题活动】让我们开展一次“竹乐”主题活动演奏竹乐活动 活动提示:1.先自由组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演奏乐器,想想组合的方式和演奏的容,然后大家一起排练节目。2.展示方式形式多样和容丰富:可以是小组演奏、可以个人演奏,可以竹乐配舞蹈,可以唱竹之歌等3.形成小组有特色的展示。4小组展示。5评比“最佳乐手”获“最佳乐队”。【课外延伸】向音乐老师请教,学习其他竹乐的演奏方法,全校文艺汇演时向全校全校师生汇报演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