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631928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瘫诊疗方案优化方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瘫面神经炎)20102012年目录2010年3诊断3治疗方案3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4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5分析、总结、评估52011年7诊断7治疗方案7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10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0分析、总结、评估10 2012年13诊断13治疗方案14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6分析、总结、评估17优化总结18面瘫(面神经炎)2010年一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 学。(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 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 侧牵拉。(3)

2、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 经病学。(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味觉丧 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 CT、MRI 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 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 14 天;2. 中期(恢复期):15 天至 6 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 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

3、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针灸处方: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 用泻法,留针 15 分钟。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 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 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 30 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针灸处方: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 刺,留针 15 分钟,针用泻法。 恢复期:

4、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 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 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醪、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 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 30 分钟。(二)中药汤剂1风寒证:牵正散加减。2风热证:银翘散加减。(三)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可采用面部闪罐、 TDP 局部照射、艾灸等疗法。三、面瘫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治疗难点 1:面瘫是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而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急性瘫痪,以发 病14 天以内为急性期,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可伴有耳后或颈项部疼痛。如何解 决面瘫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伴随的疼痛症状是治疗的难

5、点解决方案:临床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予汤药:风寒证:牵正散加减。风热证:银翘散加减。治疗难点 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 制动,眼睑闭合不全。解决方案:给予针刺强刺激,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滞提”的方法,首先针 刺四白穴,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后,然后提拉该针针柄,反复提拉 8-10 次,一天 操作 2 次。十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操作 2 个疗程。四、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1、在传统的面瘫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完善面瘫的诊疗方案、 推陈出新。2、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评估、对于急性期耳后疼痛的治疗方 法,提出了“针

6、刺+中药”的治疗方案,减轻耳后乳突部疼痛,发挥了传统中医的优势, 扩大了外用中成药的治疗范围。3、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面瘫临床特色疗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开展面瘫的分期 治疗,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面瘫各个时期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 方法,及取穴方案。进一步完善面瘫各期的特色治疗方案。五、面瘫分析、总结、评估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 216 例面瘫病例,均为发作期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 和对照组。治疗组118例,男60例,女58例;年龄572岁,平均43.211.37岁。病 程1天4月,平均6.301.20天。对照组98例,男45例,女53例;年

7、龄278岁, 平均40.211.37岁;病程2天3月,平均6.251.55天。1.2 疗效分析 参照中国针灸2009年增刊2009年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 判断标准方案(修订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表:组别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计治疗组76(0.64)28(0.24)12(0.10)2(0.02)118(1)对照组20(0.20)42(0.43)30(0.31)6(0.06)98(1)我们在面瘫的临床诊疗中,按照面瘫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主要体现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 一些不足

8、,现总结如下:1、对于面瘫轻症患者,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应用本诊疗方案均取得了相对 满意的临床疗效,而对于重度患者,以及针灸依从性差的患者效果不令人满意,有时需借 助现代医学手段,如应用激素和活血药物等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下一步的临床 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本诊疗方案,充实关于重度患者的诊疗方案,在应用中 药治疗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使之临床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 发挥中医药优势。2、面瘫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面瘫的分期方法较多,各期治疗方法不一。4、治疗面瘫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参差不齐。我们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结合药物取 得良好效果

9、。5、经过优化的诊疗方案已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及指导临床,为大多数患者解除了病 痛。6、面瘫急性期针灸远部取穴配合涂抹全蝎膏加微波治疗耳后乳突部疼痛治疗效果较 好,使大多数患者尽早摆脱疼痛的困扰。7、针药结合治疗面瘫效果良好。不足:1、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是面瘫治 疗的难点问题。2、面瘫的分期较多,应根据面瘫的各期病例特点对面瘫的分期进行进一步明确,以 利于指导临床。面瘫(面神经炎)2011年一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 学。(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

10、痛或 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 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 经病学。(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味觉丧 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 CT、MRI 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 14 天;2.中期(恢复期):15

11、天至 6 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 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 刺 0.81 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 30 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 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 寸,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 30 分钟。随症配穴:舌前 2/3 味觉丧失加廉

12、泉;听觉过敏加听宫。(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 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 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 30 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 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 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 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

13、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 浆穴。针刺0.51.5 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 钟,间隔留针 8 分钟,重复 3 次,留针 30 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 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 寸。神庭、太阳、下关、 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 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 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 动,可以采用繆刺法(即在针

14、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 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随症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 里、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膈俞。2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疏密波,频率l-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 度。电针时间约 30 分钟。3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 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等方 法。每次施灸约 20 分钟。(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 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 枝、甘草等。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 地龙、生地、石膏等。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 皮等。4气虚血瘀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