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62837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武汉中学萧兴国一、人格与教育1、何谓人格?“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 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 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 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二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0 (2) 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在结构

2、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o (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天生的潜能。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 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2、人格因素及类型(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因素高分低分A乐群性热情孤僻B聪慧性聪慧迟饨C稳定性激动 稳定E恃强性支配顺从F兴奋性轻松严肃G有恒性坚定多疑H敢为性冒险畏

3、怯I敏感性灵活自恃L怀疑性刚愎随和M幻想性任性稳妥N世故性精明天真0忧虑性烦恼安详Q1实验性激进保守Q2独立性自负机智附和Q3自律性自律严谨 不顾大体Q4紧张性紧张兴奋闲散宁静(2)、健全人格类型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 有自我扩张的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具 有现实知觉:客观地看待自己;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人生 哲学。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能充分地、准确地认识

4、现实;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 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经常关注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喜欢独处,有超俗的品质; 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高品位的鉴赏力;常有高峰体验;能建立持久 的友谊;民主的价值观:(11)较强的伦理关系: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13)有创 造性;(14)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3)、病态人格类型黄希庭心理学十五讲: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道德感和内疚感,没有怜悯心、同情心,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力低,情绪活动呈爆发性,行为 冲动,对他人和社会冷酷无情,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是 思

5、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善 诡辩,富有攻击性,服饰、仪表不顾习俗等。回避型人格障碍。特点是行为退缩、自卑, 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受批评指责后常觉得自尊心受创伤而痛苦、羞怯,害怕社交活动等。 依赖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过分依赖他人,很幼稚顺从,总 是怀疑自己可能被别人拒绝,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的态度。3、人格与人生(1)、人格与职业开朗-一沉静圆滑-质朴自由-一服从浪漫一敏锐 教师与医生 商人与农民 诗人与军人 演员与记者(2)、人格与命运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4、人格在教育中的意义(1)、我国古代儒家

6、学派的人格标准孔子:刚、毅、木、讷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的评价:孙隆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他制他律的人格-渠道化的“做人”方式。自我压缩 的人格-逆来顺受、“存天理,灭人欲气没有“个性”-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梁漱溟:(中国)个人人格隐没,向里用力;(西方)个人人格分明,向外用力。(中国文化 的命运)(2)我国现代教育家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蔡元培: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健全人格指,一、私德为立身之 本,公德为服务社会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

7、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 乐之感情。陶行知: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 得完备的发展。(3)、西方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人格本位论,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能尽 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小原国芳:完人教育,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教育洛克:绅士教育的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赫尔巳特: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 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 德培养的目的所在。罗素:我愿提出四种特

8、性,在我看来,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 勇气、敏感和智慧。皮亚杰:儿童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从自我中心主义到相互性,从同化于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自 我之中到导致人格的形成的互相理解,从团体内混沌的无分化到以有纪律的组织为基础的分 化。二、对我国当代中学人格状况的大致分析“你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5项:分别是(5)“独立思考”(4.4%): (6) “慷慨大方”(1.9%); (8)“有合作精神”(1.9%); (9)“尊老爱幼”(3.6%); (10)“勤俭 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

9、只有很少 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 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己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 新观念,他们讲究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 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 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 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 的踏实态度。由于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 体制中鼓励学

10、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 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 及人们的社会交往口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 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2)“正义感”(8.2%); (11) “竞争 意识”(6.0%); (12) “待人真诚”(9.2%); (14) “意志坚强”(8.0%)。其中(2)、(12)两项 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

11、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 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 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 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 必具的心理条件,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1)“自尊”(14.2%); (3) “同情心与爱 心”(11.0%); (4)“善良、宽容”(14.2%); (7)“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己受到高度赞同,强调自身对国

12、家、 民族、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共识,这同几年来我们狠抓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调查说明,当 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己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的国民责任, 这是令人欣慰的。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 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人格,这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体育、影视明星(29%)(2)不崇拜别人(13.8%)(3)军人(11.6%)(4)科学家(10.7)(5)商界名人(8.9)(6)见义勇为英雄(5.8)(7)政治家(4. 9)(8)优秀教师(2. 2)(9)生产劳模(0. 9

13、)(上海社会调查事务所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基本状况:1、健康方面:善良自尊。有社会责任意识。有正义感。有同情心o接受新 事物的能力较强。2、缺陷方面:自我为中心。怕吃苦。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虚浮焦躁。团 结协作精神不够。易产生心理障碍。3、背景原因: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两难状况。社会文化的碰撞转型。 “快餐文化”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消解。三、学校人格教育及其内涵和外延。人格教育是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约束,实现道德层面的个体心理的内化,形成 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评价和调节的能力,指导学生 在客观现实的交往中,正确把握

14、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学 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概言之,人格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 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内涵上,就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调整个人行为、个人 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的能力,把感性层次的行为判断、习俗随从、个人动机,上升到 道德判断的理性层次,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以平等 的态度对待人,关心同情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在外延上,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注重认知教育,把

15、知识的 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 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把情绪、情感、气质、动机、兴趣等视为道德品质的基础。强调对 人本身的尊重,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明理、警醒和觉悟。四、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1)学校“四育”。蔡元培先生指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 育”。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他说:“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 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成 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品德的学校。” 人格教育就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2)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 环境及其教育。(曾子、曾国藩、傅雷)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大致可分三类:权威型教养方 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