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62516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际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际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际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跨文化交际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交际学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差异 学 院:外经院专业班级:13英专一姓 名:韩长利学 号:1321013110摘要:Brown和Levis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 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 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 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对中西文化中不同言语行为 所蕴含的“面子”差异进行探讨与比较。中西面子文化;差异探讨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一)西方文化

2、中的“面子”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 论。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这一概念。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 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 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高夫曼认为面子问题关键在于交际的双方要尽力 保护自己和对方的面子。英国人类学家Brown和Levis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 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 害,保持或增强。他们提出了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 全论。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

3、子是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 &Levis认 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 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在此基础上, 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其中包括两个子概念:“参与”和“独立”。在交际中, 一方面,说话者必须要关注对方,或向对方给予关注;另一方面,说话者要维护 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对对方的独立需求也表示尊重。面子的矛盾性就表现在:如 果

4、给予对方过多的关注或参与,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性;但是,当说 话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时,可能会侵犯对方的权利和独立,同时又会降低对 对方的关注。近年来西方学者趋向于一种更加多元化的面子观,丁彤认为,个人主义导向 的文化(如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的文化)比较注重个人的面子,而集体主义导 向的文化(如中国、日本、南韩等国的文化)则比较注重团体的面子。前一种文 化下的面子协商会比较直接和快速,而后一种文化下的面子协商则比较间接和长久。(二)汉文化中的“面子”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胡先缙用语义 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

5、到 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 尊敬”。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在汉文化 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 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 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 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 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第二,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 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 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

6、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 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这种情面面子广义上与Brown和Levis 的积极面子要求相同。中西文化中的“面子”差异(一)历史渊源虽然Brown和Levis认为其包括面子理论在内的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礼 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 差异性。西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文化,后者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在神 权之上、蔑视人权的中世纪之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 新兴的资产阶级中就涌现出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

7、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后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 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西方“面子”理论中的“消极面子”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源 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在这一理论 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和整个人类的一分子,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 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因此,中国文化具有高度重视社会整体、 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以“仁爱”之 心待人。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

8、。 在这种等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竖式的,它强调个人要严格按照自己在 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 会,以期达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则与西方的 “面子”不尽相同。(二)“面子”的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就是:在保全面子时,汉民族人民 倾向于间接面子策略而英民族人民倾向于直接面子策略。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中 西方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的不同思想引起的。个人本位成因主要是:西方受“文 艺复兴”影响很深,“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宗教神学,追求人性自由。所以 束缚人的旧传统,旧的条条框框很少。因此,西方文化的

9、主线是个人本位。个人 本位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称和水平的人际关系,表现在:突出个人,言 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而人伦本位 成因主要是: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国传统重农抑商,中国的文明建立在 农业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纽带,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所以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的 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因 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 的自由。例如,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 停

10、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 同一群体的资格。相比而言,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 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 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下面,透过具体的言语行为,来探讨一下中西文 化中“面子”的差异性。(三)英汉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1.称谓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中西方在称谓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西方, 称呼语的使用有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和非对等式称呼。这两种类型的称呼语在 使用时受到“权势”和“平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说话双方社会权势对等时, 双方选择相同的称呼语,如:头衔+姓氏;而在

11、双方地位不对等时,一方使用正 式的称呼语时,另一方则会选择非正式的称呼方式,例如直呼其名。此外,亲密 程度和性别也会成为影响称呼方式的因素。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卑己尊人” 的礼貌原则在称呼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社会结构及血缘、宗族等社会关系的 影响,称呼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趋向。人们常在姓或名的前或后加某些词缀, 如老李、小王、小明,等等,以便充分照顾到对方的积极面子,体现出和谐融洽 的人际关系。此外,另一种称呼现象更为独特。人们习惯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 去称呼非亲属,如邻里、好友,将比自己年长的非亲属称为“爷爷”、“奶奶”, 将比自己年幼的非亲属称为“哥哥”、“姐姐”。这正是汉文化中“集

12、体主义思 想”的一种体现。而该现象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是令人吃惊而难以接受的。2.道歉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中西方道歉言语行为的不同也折射出“面 子”概念的差异。首先,就道歉频率而言,英美国家的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 中国人。特别是针对咳嗽这样的日常小事,中国人很少会因为咳嗽向对方道歉, 而英美国家的人会立即向对方道歉:“I m sorry.”其次,语境也直接影响到 道歉行为的文化差异。美国学者Hall曾提出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的概念。 强语境文化中的模式是统一、同一,其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人们主张和谐,尽 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矛盾和冲突。中国文化就是强语境文化中的一种。一旦发 生矛盾,人们马

13、上采取“直接道歉策略”来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矛盾升级。例 如:“真对不起”,“请原谅”等等。弱语境文化的模式是分散、差异,其价值 取向是个人主义。它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适当程度的冲突被看作是积极的行为。 其典型代表是美国文化。人们为维护个人面子,可以争吵或争斗。他们多采用“减 轻责任策略”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例如:“It won t happen again. ”再 次,社会和人际关系也会导致中美道歉策略的差异。黄永红的研究显示:在汉文 化背景下,当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权势有差异时,上级对下级的道歉频率低, 道歉形式多为非正式;而下级对上级的道歉频率高,多采用直接道歉策略,且带 有自责口吻。

14、当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无差异时,冒犯者的道歉 频率增高。与之相比,绝大多数美国人则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如果冒犯程度 高,则会采取直接道歉策略,且态度中肯。反之,则使用减轻责任策略,从而明 示自己在对别人的冒犯中应负的责任。3请求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以英语为例,人们在实 施请求言语行为时,通常用直接性言语中带“Please”的祈使句形式(例如:“B ring me cofee,please.”)或间接性言语中询问听话人能力或将来做某事的可 能性的疑问句形式(例如:“Could you answer the telephone, please?)来 表示其礼貌性。这

15、与西方“个人”取向和追求人际间的“平等”、“一致”有关。 人们在向他人提出要求时,尽量做到委婉,不给对方“强加”的感觉,以保证彼 此间的消极面子不受伤害。相比而言,在汉语中人们多采用间接性或暗示性请求 策略来实现其请求行为。在具体运用时,其请求话语通常包含在较长的解释中, 即请求者在请求前尽量为其建立一个请求的情景框架,来证明其请求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以照顾双方特别是自己的积极面子。例如:“真不好意思,我原本不想 麻烦您的,但是这与英语请求语中“直奔主题”的句式有着显著不同。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面子”是一种礼貌现象,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 部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 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从 而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1】互动百科【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谢士金,李方晓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山东教育学院校报.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