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61150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4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湘教版语文教案(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

2、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

3、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导语设计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

4、散文春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朗读训练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

5、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 春草图 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2.春花图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3.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4. 春雨图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5. 迎春图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颂扬了

6、一种什么精神?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

7、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

8、蕴。 2、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学情分析: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前准备:

9、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

10、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四、精读(选读)课文

11、,深入感悟,鉴赏创新。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2、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

12、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五、课堂总结。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六、布置作业。掌握字词。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

13、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

14、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三、体验反思。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