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595501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林黛玉进贾府 衡山县第四中学 戴美华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

2、,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 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

3、有情。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

4、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用到写“貌美”的形容词,也没有写她到底怎么美,而是通过虚写的方法,留给读者去想象。 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后,我放映了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剧照,这是一张我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眉宇间有淡淡的哀愁,而且我个人认为,陈晓旭能够传神的演绎出

5、林妹妹的神韵,是符合我心目中的林黛玉的形象的。3、放映视频,再掀高潮。导入时播放了枉凝眉歌曲,结束时播放枉凝眉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宝、黛二人的形象,感受到两人的凄美爱情,看到了宝玉在黛玉离世的憔悴,最后留下的是宝玉雪地里寂然离去的背影,不少同学看后,长叹一声,唏嘘不已。再以【终身误】结尾: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过,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1、 多媒体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有些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堂课就放一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视,或者至少也放映了“宝黛相

6、会”的片段,以此来代替课文的讲解,电视剧是永远也不能代替原著的,这样让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文章含蓄的语言,去发现美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特意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在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我都播放了枉凝眉,不过,导入时我放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放视频,如果放视频,学生当时确实会更有兴趣,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只是,等我分析课文时,有学生还会“回不过神”,真正上课时,就提不起情绪来了。在结尾处来播放视频,学生有了对宝玉、黛玉的深入认识,在观看视频时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再次掀起发潮。2、 以学生为本,多媒体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宝玉、黛玉的肖像时,分别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剧照。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通

7、过虚写的方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林妹妹。不管说扮演者多么的神似,剧照一出现,学生的想象便到此止住。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这么“实”,而多媒体的使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利也是弊。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二、教学模式的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许多学生对红楼梦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影或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

8、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爱情,作为切入点,在较长的课文中,把主要人物提取出来,突出对宝玉、黛玉形象的把握,让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贾宝玉的形象,以之为示范,学生自主欣赏黛玉形象,老师稍作点拨。 1、分析宝玉形象,教师示范,学生参与。 教师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分别从侧面、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把握宝玉的形象特点。2、分析黛玉形象,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已经做了示范,学生知道从肖像

9、、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分析,采取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对黛玉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方,不过,还不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品读作品的内涵。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

10、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总之,教学教学,不能只教不学,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学习方法反思: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

11、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

12、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四、小结这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学生听的时候饶有趣味,上完后感慨颇多。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她(林黛玉)因出身名门世家,所以高贵;她因父

13、母早逝,所以寄人篱下;她因坠入情网,所以痛苦;她因命运坎坷,所以红颜薄命;她因排斥世俗,所以被世俗排斥。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从悲剧中看人物,也能从人物命运中看形形色色的社会。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舍得舍弃,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2、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得。3、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