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95359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癌症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现有的医疗手段来说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大多数晚期癌症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于是,许多患者认为患了癌症就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因此,被诊断为癌症,甚至仅仅是自己怀疑患了癌症,就会使人们的心理受到极大地冲击,产生很强的心理反应。例如有一个病人,第一天还走着来看病的,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后,第二天就躺倒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了,像这样的例子临床上不知道遇到多少个了。临床上遇到的很多实例都可证明,心态对癌症患者的影响无可估量。然而,不同阶段的肿瘤患者,其心理活动常有所不同。一、怀疑与确诊初期 当患者身

2、体出现不适症状而又无法用自己有限的医学常识解释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常想到是不是癌症?这种预感会引起他的焦虑恐慌,促使其急切求医。在接受检查和寻求诊断期间,他们常处于心情矛盾之中,时而焦虑、恐惧,时而又怀有希望。此期,多疑心较重,顾虑重重,对周围人的言论、动作敏感,尤其注意医护人员的言语行为;同时又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最后能否定肿瘤,希望最终能证实自己只是虚惊一场。这种心态一直可延续到患者获知或由种种迹象猜测到真相时为止。癌症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又恰恰是他们心身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宿敌”。了解癌症患者消极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是医护人员指导癌症患者获得最佳心身状态的前提。这一阶段患者的心理波动最为剧烈

3、。除上述表现外,还常常表现为:震惊、否认、埋怨、愤怒、悔恨、恐惧、沮丧等等。也有少数人,大都是上了年纪且生活比较平顺的老年人会顺意接受一切。二、确诊后患者的心理变化 获知被诊断为癌症的信息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顺序和时间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同时发生,也可能重复发生,或只是停留在某个阶段。休克-恐惧期 但患者听到诊断消息的即刻,即产生暂时性知觉的消失,感到心慌、眩晕,看上去茫然、面无表情,无法辨认周围的人、事、物,甚至有些人会晕倒,这称之为“休克期”。因为休克期极为短暂,不易察觉或未被注意而常常被人忽略。继而,患者常常惊恐万分,精神极度紧张,彻夜不眠。否认-怀疑期 患

4、者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在剧烈的情绪震动之后,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并会去不同医院就诊,希望误诊奇迹出现。于是,有的患者可能会辗转于各家医院,遍访名医,重复检查,期盼原先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否认是一种缓冲剂,可把突然间出现的心理应激缓和下来,是心理上的自我防御现象。否认对患者来说,短时间内是有益的,但是,否认期如果不能尽快渡过,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不利,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愤怒-沮丧期 当患者确信自己患了癌症后,情绪变的易于激动,会产生愤怒情绪,并肯能出现攻击行为,每每因为一点小事迁怒于医护人员及家属,常常怨天尤人,觉得

5、自己很倒霉。愤怒之余,患者又感到悲观、绝望,表现为不思饮食,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拒绝检查、治疗,拒绝别人的探视,只是消极的听天由命,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受悲愤情绪的影响,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规律均被打乱、以致食不甘味,卧不安寝。接受-适应期 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终于会认识到那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一些患者情绪渐趋平静。部分患者开始出现适应性反应,能主动配合治疗,逐渐产生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也有不少患者心境无法恢复到病前,进入了较长时间的抑郁和悲哀之中,生活上也常常出现退化行为,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三、治疗期的一般心理活动 治疗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除仍可

6、见上述的埋怨、愤怒、悔恨、沮丧等外,恐惧、担忧、疑神疑鬼、暴躁等常占据主导。恐惧是对令人痛苦的手术、化疗、放疗过程及其严重的毒副作用的恐惧担心,以及对这些治疗是否有效地怀疑与不安。多疑既表现为对自身的点滴变化疑神疑鬼,好放大,且总愿作出负性联想;也表现出对外界的多疑,听到有人在谈论,总联想到自己,且总是往消极的方面去想。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幻听幻视等。暴躁则可能源自多重因素:治疗痛苦、伤损、寝食不安、神经、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是触发因素。对此要多一份理解。当然,也应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加以干预,帮助缓解。癌症的疗法包括手术根治、化学疗法、放射治疗与中医药及微创治疗等。除中医药外,其他各种治疗方式多数

7、是破坏性的,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暂时或持久的冲击。手术治疗如果成功,无疑是对患者心理的巨大安慰,但手术带来毁损性后果,尤其是乳房根治术及盆腔手术者,为自己的女性形象及术后性生活而担心。化疗与放疗大多有严重的杜甫作用或治疗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消瘦等。恶心、呕吐是暂时性副反应,一般会在4小时到三四天内消失,但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患者的焦虑可增强或延长该反应。在预期或回忆治疗时,也可引起恶心、呕吐,这常常成为癌症患者放弃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治疗反应与挫折会加剧患者的情绪应激,甚至使患者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抗肿瘤治疗中,由于药物或放射治疗本身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也可导致心

8、理反应。如激素的使用可致患者情绪不稳,产生欣快或抑郁。L-门冬酰胺酶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使患者出现精神混乱,甚至谵妄。药物所致心理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即可减轻,必要时可用抗神精药物。中医药治疗中也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如担心中医药能否有效控制病情,喝中药要多长时间、是否需要终身服用等等,又苦又涩的汤药也常成为患者每天的思想负担,这常在病情有所稳定后出现。此外,治疗期间约有6成患者会有明显的抑郁倾向。还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感到自己不受关心,大家都在欺骗他,自己的生存已毫无意义,常沉默寡言、不思饮食、不愿见任何人。也有一些患者表现为忌讳心理,避免谈论任何与“癌”和“病”的话题。另有少数偏于

9、意志坚强,又有一定社会地位或事业有成的患者,特别是男性患者,会表现为“掩饰”,这种掩饰,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丝毫不宣泄出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其康复或预后。四、寻求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偏差 得知患了癌症,对人的打击,不同于一般疾病。因此,患者及其家属求医过程中也常表现出某些心理偏差,应予重视。非理性的遍求秘方 这是临床上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寻医偏差。特别是一些稍有地位和钱财,文化层次又不是很高的人,往往会遍求良医与秘方。然而,对每一种方法和医疗,特别是比较客观的建议,又常常不愿坚持遵循,而更相信坊间的传言和信誓旦旦、却无多大科学的“江湖”治癌医师之承诺,遂表现出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主动寻求

10、过度伤残治疗 忧郁恐惧癌症的致死性,且误以为多用一种疗法或多做一次化疗就多一份“保险”,因此,部分肿瘤患者表现为强烈的自我寻求过度的伤残治疗。临床上过度治疗,医师起主导作用的约占六成,还有四成是患者或家属主动的。畏惧创伤性治疗 畏惧创伤性治疗时临床十分常见的求医偏差。由于耳濡目染,许多人对手术、化疗、放疗畏如蛇蝎,不敢接受。这些人也有的偏信坊间传言,只求民间治疗,甚至皈依佛门或宗教,只想借此来拯救自己的肉体。只迷信西医治疗 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人沉淀在80-90年代的抗癌观念,认为只有手术、放化疗才是唯一的治癌之路。中医药与饮食、康复等只是雕虫小技,最多为癌症治好后的点缀。忌言癌症治疗 有

11、些癌症患者及家属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忌言癌症治疗”。大家心里都明白是那么一回事,就是忌讳在口头上说出来。这在部分老年患者、有较特殊身份的癌症患者及家属中更为常见。这其实是不太有利于控制病情恶做法。自我放弃情结 有些意志薄弱的癌症患者,在癌症面前绝望了,他们相信患癌症必死无疑,因而不去抗争,更不愿接受任何治疗,躺着等死。无所谓心态 无所谓心态约有几种典型的人群:一是高龄老人,自认为已经活到“赚够了”的年龄,持这种心态倒非坏事。二是家境很差,生活不顺,无力治疗,与其再折腾,乱花钱,不如听之任之,少点损失。三是多见于一些中年男性,本即生活随意,任性,生了癌,尽管心理难以接受或有点郁闷,但却也不想改变

12、,依旧我行我素。对于这类情况,医师及家属亦无力回天。还有一些人,相信宿命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当然是另一种愚昧。五、康复期患者的常见心理 康复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心态要较前积极、平静得多。许多患者会表现出庆幸、平和、升华、发奋等相对较为积极地心态。也有部分患者依旧存在着焦虑紧张、不肯接受现实等消极心理。对于后者,主治医生应多给予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六、复发患者的常见心态 复发的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更为复杂。随病情发展,他们常常产生深深地孤独感,受到既有希望又使人绝望的折磨。根据复发情况拟定的治疗计划虽可给患者带来希望前景,但患者预期的不良后果也相应增加。有些患者可发生人格的变化;有些

13、患者可以表现为行为上的“亢进”,努力地寻找治疗的办法手段,多方打听,对于小广告的宣传深信不疑,要求家人或亲属不惜“重金”去寻求某一“偏方”、“秘方”。在治疗无效时,则可能转而对宗教或迷信活动产生依赖。七、晚期患者的心理特点 晚期癌症患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明显的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成为病情快速恶化的“加速器”,故应对他们进行积极而有效地心理行为干预,以改善其心理障碍。无望的焦躁 由于癌症折磨,生活能力下降,一些文化程度高的晚期癌症患者深深地感到被社会抛弃,心情闷闷不乐,并由此陷入了六神无主、无望的焦躁状态。放弃情结 心身医学研究认为:放弃、被放弃情绪是最糟糕的状态

14、。这些人往往自认为将不久于世,已被社会所抛弃,一切努力已无价值;因此,自暴自弃,放弃一切治疗。对此,重要的不是治疗,而是危机心理干预,应尽力帮助他改变放弃情结。若干预困难或无效,则应尽快给予积极地临终关怀。至少,要努力让他们在生命剩余的不多时间里,尽可能少些痛苦、安详些、平静些。孤独与自闭 晚期癌症患者常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心理。有的则产生了严重的自闭倾向,不愿见任何人。乱投射的悲愤 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会产生强烈的愤愤不平,对周边的一切都感到愤恨,且这种悲愤会漫无目的地投射,常出其不意地向他人施威,表现为基督的烦躁不安,敌视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属。有的还会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杀、伤害他人等。

15、失去理智的恐惧 晚期癌症患者常会丧失起码的理智,有时甚至求巫拜佛,香灰秘方都愿意一试。特殊要求 许多患者进入晚期,特别是濒临死亡时,常会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对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予以满足。坦然面对 少数患者已接受现实,承认晚期癌症患者角色,情绪开始稳定,表现的服从与配合,对死亡已不再那么恐惧,有的“向死而生”,处于相对主动地应付状态。八、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重要的落脚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癌症患者,除对症治疗护理外,患者在病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患者面对死亡会表现出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及自杀倾向。一般的技术护理是固定的,而心理护理则是以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

16、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1)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医务人员事先要对患者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都要作详细了解的同时还应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并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测知他们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以使患者的心理问题达到超前的干预。(2)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癌症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这时,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护理过程中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赖。再以患者微小的病情改善事实,来帮助患者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当患者萌发希望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