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参赛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58164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奇松参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山奇松参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山奇松参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黄山奇松参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黄山奇松参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山奇松参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参赛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奇松教案教案背景本教案是我为评选寿光市优质课而设计的,经过我多次讲课、备课、反复修改,我校语文教研组集体多次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才最终定格,凝聚了我和同事们的心血。教学课题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集文本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引题,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突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总写

2、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秀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

3、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

4、在哪儿?二、初读感知1.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三、 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

5、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1.姿态奇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品“饱经风霜”生:虽然饱经

6、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师:点击课件( “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生:暴雨如注,雷

7、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生: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5、悟“热情好客”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生:黄山欢迎您!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8、?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生

9、: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2.交流 “送客松”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生:(黄山、大自然)你来夸一夸送客松?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生:“它向山下”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

10、。男生读 女生读(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四)品读最后一段1.生配乐自读。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

11、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四、 迁移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它们(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六、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奇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七、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思路比较

12、容易掌握,但是要想在35分钟内把一节课讲完,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抓住教学重点,还要力争做到高效、实用、有魅力。为此,导入新课时,我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黄山松的“奇”这一特点先自读感悟,在教学三大名松时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置身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朗读欣赏课文、欣赏黄山奇松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学生被激发起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通过再次反复朗读、感悟,看着图片“做小导游”介绍黄山三大名松,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最后,出示一组形态各异的松树图片,在欣赏中学生受到了美育,提高了审美情趣,再次感悟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认为这节课能真正称得上高效魅力课堂,但教学中仍然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一位女生在做小导游时不但语言功夫了得,而且她还加上了一些动作来模拟迎客松的姿态,我当时不禁心生赞叹,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每每想起就觉得有些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须要多学习、多钻研、多磨练,争取做一个更合格的人民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