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56719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9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完整版)(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卫生学_习题_精品课题(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 欢迎下载)第一章 绪论问答题:试述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环境因素?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后称何污染物,并试举一例说明之。标准答案及评分办法: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因素(得分 30%)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后称二次污染物(得分 20%)试举一例说明(得分 50%)多选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 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 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

2、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 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 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 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 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 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 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 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 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 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 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 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 环境内

3、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 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 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 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 臭氧层破坏C 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 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4、和社会环境B 人群健康C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 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 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 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 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 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 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

5、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 清洁生产是指A 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B 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 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 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 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 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 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 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问答题1.:试述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标准答案与评分办法:(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

6、5%)(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5%)(3)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25%)(4)环境因素对机体作用的复杂性(25%)问答题2.:试述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标准答案与评分办法:(1)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多途径入侵(25%)(2)机体对有害因素反应的差异性(25%)(3)低剂量长期暴露影响的隐匿性(25%)(4)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可发生转化、降解或形成新的污染物(25%)多选题:1.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A.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 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

7、流D.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 都不是2.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是异养型微生物B. 是草食动物C. 是肉食动物D. 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E. 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3. “食物网”的概念是A.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B. 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C. 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D. 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E. 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4. 生态系统健康是A. 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B. 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C. 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D. 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E. 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5. 人类便于

8、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A. 12.0%左右B. 0.2%左右C. 0.01%左右D. 1.0%左右E5.0%左右6.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环境决定人类B. 人类改造环境C. 互为相因果D.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E. 无特殊关系7. 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的特征不同,它们是A. 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化合物B. 有机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C. 无阈值化合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D. 无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和必需元素E. 有机物、无机物和有阈值化合物8. 以下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浓度的因素,除外A. 暴露频度B. 暴露期C. 化

9、合物的生物半减期D. 暴露浓度E. 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9. 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浓度A. 在长暴露期后,趋于降低B. 在长暴露期后,趋于稳定C. 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D. 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短,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E. 只要暴露频度高,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10.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 两头大,中间小B. 两头小大,中间大C. 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 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 都一样大11.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 生理代偿的变化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 正常调节的变化D. 出现

10、严重中毒E. 生理异常的变化12.人群易感性是A. 遗传决定的B. 后天获得的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 是不会改变的E. 是感染以后产生的13.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 历来存在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 依然存在D. 将继续长期存在E. 将逐渐消失14.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A. 秋冬季多见B. 冬春季多见C. 春夏季多见D. 夏冬季多见E. 夏秋季多见15.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A. 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B. 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C. 影响污染物的吸

11、收D. 对人体的物理作用E. 影响环境质量16.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 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B. 主要产生神经毒性C. 主要引起过敏反应D. 主要是致癌性E. 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17.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A. 透明质酸酶B. 糖苷C. 霉菌毒素D. 生物碱E. 毒蛋白18.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E. 以上都不是19.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

12、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 A+BE. A+B+C20.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D. 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E. 以上都是21.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 地方性氟中毒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 伦敦烟雾事件E. 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22.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 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C.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

13、性D. 机体的反应特性E. 以上全是23.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 DDT、PCBs等B. 氰化物C. 汞D. 镉E. 铅24.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A. 1类:对人致癌B. 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C. 2A类: 对人可能致癌D. 2B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E. 3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25.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B.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C.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D.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E.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26.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