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56347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发表专家ED国寻朮发罢网 www.qikanwang,net 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关键词:文化产业 知识要素 引领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既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新途径,也是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已经形成2009 年,世界经济处于缓慢的复苏中,中国文化产业却迎来一个 重大发展机遇。总结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以来历次经 济危机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相关的文化产业获得了重大发展。成 功案例有:好莱坞在1929 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随后奥斯 卡成为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和商业运作价值的电影节庆活动之一, 梅兰芳艺术剧团赴美演出获得空前成功等。由

2、此,本文认为文化产 业与一般商业产业在经济周期趋势上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背离状 态。中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开始了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型历 程。转型的主题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挖掘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 2009 年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其中电影类文化产品产生的收入超过 62 亿元(以票房收入为计量依据),同比上一年增长42%;新闻出 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2008 年增长近两成;在中国已 经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网络游戏,其现有市场规模同比2008 年增 长了 39.5%,达到258 亿元的规模。文化产业正凭借其可持续发展、 扩内需、促就业的特点,以创新、低碳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

3、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 年中国政府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中 国文化产业呈现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中国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 广州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或接近地方当年国内生产总 值的 5%。二是国内文化市场呈现旺盛的供需两旺情况。中国电影产 量在七年内增加了 400%,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格 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 年到2010年增长了4 倍以上,扭转了进 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产值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 刷业更是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文化产 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2010 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 额 143

4、.9 亿美元,同比 2009 年增长 15.1% 。更多的国内影片参与国 外知名电影奖项的评选活动,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35 亿元人民 币。(二)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为中国带来有形产品的出口收入外,也带来 了外部溢出效应。所谓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 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本产 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或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再加工,基本 手段是用各种知识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过去中国在发展文化 产业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盲目扩大文论文发表专家ED国寻朮发罢网

5、www.qikanwang,net 化资源的使用范围,由此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损坏。所以,中 国的文化产业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离开知识的使用,文化产业是不能发展的。20 世纪80年代,罗默尔研究了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其提出的知 识溢出模型中,可以看到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特性不同于普 通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 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 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科学知识的本性是“不排他”的,但 就其产权而言是可以部分排他的,知识的“溢出效应”即知识的生 产是非排他的,因而产生了知识的社会效益。一般

6、的知识可以被无 偿反复使用,最终形成规模经济;专业性知识产生专利,受到法律 的保护,最终形成了技术创新优势。由此看来,以知识为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必然带动国家涉及相关知 识内容的其他行业发展。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国内经济结 构转型,还是开拓海外市场都需要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 展。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中国制造遭遇多重贸易壁垒据权威机构统计, 2009 年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 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74.32 亿美元。同时,随着全球绿色产业、低碳经济的兴起,也可能会有新的相关贸易壁垒出现。除了上述各类“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外,

7、发达国家 正在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的 差异,构筑起新型的、更为隐蔽的国际贸易壁垒,如国际社会责任 (sai)组织发布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二) 中国制造面临的西方舆论“攻击”中国产品刚出口海外市场时,就被外国媒体评为劣质,而后来又 被宣传为倾销;随后当中国企业向上游进军时,又被认为是在全球 范围争夺能源、原材料;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总是无法绕开政 治阴影,被别国揣测为背后是政府主导的行为;在技术上,直接购 买技术绝无可能;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又被质疑为模仿剽窃。由此可 见西方舆论有一套成型的解读范式,总能找出消极和负面的因素。 不单针对新起的中国企业,

8、西方主流舆论对待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也 是如此。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企业,以及后来的韩国企业,都曾 经被“攻击”过。综上所述,中国制造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中国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不高,更多是充当西方跨国企业产业链上的 加工环节,使得中国不仅为此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国家整体制造 业发展水平也受到限制。技术含量在现实中直接体现为产品缺少知 识资源的沉淀。第二,由于中国制造赚取的更多是加工费,利润微 薄,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背景下,企业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升论文发表专家ED国寻朮发罢网www.qikanwang,net 级,特别是大规模投入研发工作。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已有的知识 资

9、源无法转换到产品中去。第三,笔者认为中国产品没有自身的文 化元素,只是西方跨国企业的制成品,在产品中消费者只看到西方 文化的元素,由于消费者通过消费产品获得效用最大化,无法体会 中国元素及中国式的劳动结晶。因此,结果是经销商等西方企业获 取了这一巨大的利润。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彰显中国产品自身的优势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通常被认为是凭借廉价劳动力 (通常由工人每小时工资水平来衡量)的比较优势来取得生产订 单,这是错误的。因此中国企业不应该通过恶意竞价的方式来获取 订单,因为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还会给外国政府提供对 华输出产品征收双反税的机会。虽然中国的产业工人整

10、体受教育水 平不高,但其自身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传统文化知识在不同劳动者 身上的传承与积淀,显然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才是真正的“优 势”。对于需求弹性较为稳定的产品而言,如果中国企业满足于现状, 则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进口国的经销商等通过联合压价的方式 将中国企业利润全部夺走。在现行的市场状况下,企业应该向订单 产品中注入大量“中国元素”,使产品的西方文化元素比重下降, 而中国元素则蕴藏在中国加工业工人身上。充分利用中国工人心灵论文发表专家ED国寻朮发罢网 www.qikanwang,net 手巧的特点,重点将西方工业中大量标准化机械生产产品转变为需 要大量手绘工艺的人工生产产品。欧美消费者特

11、别欣赏带有中国传 统特色手工艺的产品,所以中国企业要想在后危机时代持续平稳发 展,就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二)注重改善对外贸易整体结构众所周知,日本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明的帮助下,经过二十年 的时间就在战后创造了经济奇迹。但随着传统经济方式出现边际收 益递减趋势,外部因素(如资源瓶颈)对日本发展的约束日益严重, 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增长方式。在1985 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大 幅走高以及随后日本企业大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使得日本需要 对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做出调整。学者日下公人提出要利用文化资源 创造新文化,从人的大脑中寻找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 造新的日本经济奇迹。1995 年日本再次复制

12、二战后成功的国家经济 战略,推动出台了文化产业政策,确立了面向21 世纪的新兴经济 发展方略。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推出和完善,日本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如 同其电子电器制造业和汽车产业一样,居于领先地位。动漫作品占 据全球市场平均水平的65%,以销量过亿台的索尼游戏机ps2和大 量的游戏产品为代表,掌控了全球电子游戏市场份额90%以上的硬 件、50%以上的软件。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为日本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中国的文化资源同日本相比,更是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向日本借 鉴有效的经验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以其为主导产业,带 动其他产业共同升级发展。文化产业对企业和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企

13、业生产经营需要文化这主要源于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相对地位的改变。知识成为最重要 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源泉;知识资源的无限性和创新性,通过对 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经济增长,节约和减少自然资源,知识 企业成为企业的主流;现代国际市场是动态市场,产品质量的重要 性远超过数量的重要性。随着高速信息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建成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中 重要的障碍文化的传播成本大幅下降,沟通和认同所产生的成本 被世人所重视。一方面,文化的外延不断扩大,企业要通过跨文化 培训、跨文化管理加强企业对外贸易和对外经营中的沟通整合能 力;另一方面,文化已成为一种经济资源,企业应摒弃只关注短期 利润的做法,着眼于未来的市场

14、发展潜力,在通过海外市场调查不 断了解适应当地消费者消费文化的同时,通过初期的产品对外营销 将企业经营文化渐进而有序地传递给国外消费者,最终实现从以物 质要素为基础的产品输出到以精神要素为基础的产品输出的转变。 这样,中国制造才能转变为中国创造。(二)国家层面上需要进行有效的对外宣传前文所述,目前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持有两种不同态度:一是支 持论,认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将给全世界带来福音;二是一种相反的 论调威胁论,该论调认为中国的快速崛起将威胁世界安全。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1 年初访美期间,在美国首次播出了一部 以中国题材为主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此片推出的目的是改善中国的 全球形象,同时也是中国“

15、十二五”规划的部分内容,该规划强调 中国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 此,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 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10 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与中国的国家宣传片都传递出如此信号:中国正在努力向世界展示 自己,让世界更加了解自己。(三)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文化产业顺应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国内使之成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的同时,在对外经济发展中也能起引领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起着积 极作用,就世界性潮流而言,这符合了当前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趋势,即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的一体化趋势。通过发展

16、文化产业输 出文化产品,借助中国文化推销中国“品牌”,并增加产品中的文 化和科技含量来提升产品品位,依托海外规模庞大的华人圈,培育 消费中国“品牌”的消费者,树立消费中国“品牌”观念,培养消论文发表专家ED国寻朮发丢网 www.qikanwang,net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使得中国从“制造大国” 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地位提升,进而借助文化竞争力立 足世界市场。在此进程中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推进 作用。参考文献:1. 张晓明.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观 察, 2009.32. 刘家顺,杨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 张玉玲.统计局解读普查数据 盘点我国文化产业“家底”来源.光明日报, 2010-6-164. 李亚彪,傅琰.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