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556508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6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写作教程笔记整理(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写作课笔记整理第一章 绪论写作的含义:1. 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记写思维成果的行为活动。(形式上) 2.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与抒发,也是为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本质上)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写作,标志着现代写作的真正开始。现代写作的空间意识:心灵领域的空间(内在的主观的)、世界领域的空间(外在的客观的)现代写作具有工具化特征,有新的思维与思维方法。现代写作的作用: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实现现代管理的必要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现代写作的特性:1.个体的创造性(最本质的):主体对客体的“见人之未见”;为感知、运思、行文中的主题心理元素的差异和心理图示的独特。2.实践的操

2、作性(指社会实践):具体体现在“写”与劳动的性质上。3.动态的综合性(作者生活、思想、知识、语言、技巧):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思想是写作的支撑点;知识是使写作厚重、凝练的保证;语言是写作的媒介;技巧是作者生活、写作中惊艳和艺术修养综合表现,是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运用。写作的多学科综合应用写作的过程(立体复合的动态过程):写作意化(构思)写作外化(行文)写作内化(感知)物 感 思 文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质 素质: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 写作素质:作者在围绕文章写作的集材、运

3、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写作主体的素质:1. 生活素养 来源:丰富的经历(广度)、广阔的视野(广度)、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深度与密度)。 生活素养的升华: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与密度,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2. 学识修养(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 构成:专业的知识;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3. 人格品味 人格品味对写作产生的影响:人格品味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经历由物到意、由意到文);人格品味决定文章的格调、价值(格调取决于作者的人格境界,价值来源于作者的思想水平)。4. 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4、的作用: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美的欣赏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人掌握世界、创造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 审美理想的创造:按美的规律创造美(文章的审美属性是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美的创造需要激情;审美创造与知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写作主体的能力:1. 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认知过程。 观察对写作的作用:是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写作主题的写作素养;能激发写作动机与灵感。 观察能力的构成:注意力(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鉴别力(善于从比较中鉴别“同

5、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发挥对客体的鉴别能力,以求观察准确);联想力(建立在事物之间的沟通点) 观察的方法:定位观察(鸟瞰式,脔尝式,聚焦法);移位观察;比较观察(横比,纵比)2. 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感受: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经历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 感觉 知觉 感受 感知是感受的基础与前提 感知 感受的作用:激发写作的热情;捕捉写作的“契机”;积累写作的材料 感受能力的培养: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训练五官的灵敏度,开放五官);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感受的种类:五觉感受(感受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6、;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感受方式)3. 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讲解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基本特性:间接&概括)。它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以语言为工具。 思维形式的类型: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评论性、实用性文章写作);形象思维(文艺创作);灵感思维(灵感的特点有偶然性、顿悟性与瞬息性)。 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由材料提炼主题用到归纳,根据主题需要选择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材料用到演绎);分析与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综合的类型有知觉综合、抽象综合、辩证综合。 思维的要求:思想要深刻精辟;思路要清晰有序;思维要迅捷敏锐;思维要新颖独特。 创造

7、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与方法,能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异于他人、优于他人的新的思路、方法、认识、成果的思维。是三种基本思维类型的有机综合,具有敏捷性、概括性、新颖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辐射扩散;辐辏聚合(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4. 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想象:人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作用:推动构思的进行;突破时空的限制;塑造典型形象。 想象的种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指向未来的特殊现象,离现实较远)。 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写作客体的构成(客体:

8、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 1.对象化的自然景观:自然造化给艺术创造者提供了素材,提供了灵感的契机,提供了“形象”的原形。作为审美对象的物以引导情思和运载情思的双重作用统一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写生:寻找外在的写作对象)2.群体化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学具有社会功能(任何写作成品的价值,都必须在社会中得到发挥,得到检验。)3.个人化的人生状态:个体的生理基础;个体的后天因素;写作的个性化特征。4.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精神: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风貌 精神文化:人所创造出来的用于精神消费的产品(精神产品都是外化的,精神产品与精神文化二者等同。) 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需要

9、物质文化的支持与滋养。精神文化的生产都是智力化的生产。精神文化的使命: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进步;人格的提升与人性的完善;人文美德的弘扬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写作主客体的关系:对照关系(写作是“认识反映”活动在文字传播中的体现)客体文体主体同型关系:“天人感应”从侧面揭示了内情与外物之间的一种微妙地对应关系;格式塔学派提出的“心物同型”理论认为事物的意义只有在“心理物理”的同构关系中才能得到揭示;主客交融与物我交融(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往往在想象中实现自己,力图泯灭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主客体浑然一体,合二为一)。主客体融合的审美趣向只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境界,并不是真正地取消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

10、观照。3.双向建构(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提出):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相互作用,处于双向选择、双向建构、双向转换的过程之中。 双线结构的自我调节:一方面同化一方面调节。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中介的三种形式:感觉(感觉器官是主客体联结的初始媒介);表象(是人脑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外界刺激在记忆神经中留下的印迹。既是客体的印记又是写作构思的媒介。起到沟通主客体的作用);语言(语言文字是逻辑思维和传输思维结果的媒介)。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写作载体: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即写作的成品。 写作载体的构成四要素:材料和主题(内容要素,即内质)以及结构和语言(形式要素,即外形)

11、。 材料的适用范围最广,既包括作者在写作之前搜集积累的原始材料,也包括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进具体文章中的材料。材料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搜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素材作者为创作需要而通过各种途径所搜集的原始材料,因尚未提炼或加工,具有零散性与片段性。题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广义);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具有逻辑性、完整性、概括性(狭义)。资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资料。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材料的作用:是形成观点的前提;是形成主题的支撑;是安排结构的依据。材料的积累:精心、细心、贪心、耐心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

12、表现主题(以表现主题为依据来取舍材料,决定主次详略);真实(艺术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要确有其事且本身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典型(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新颖(以前没有或很少使用的,对旧材料的新的运用);熟悉;具体。材料使用的要求:顺序要合理;详略要得当;与观点要统一。主题: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主题的三大类型:思想类;认知类;情感类课题研究或探讨的主要问题(课题是研究对象,主题是研究得出的结论)。论题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论证的对象,有时也指作者要证明的基本观点(论题一般概括反映文章内容的性质或基本范围具有客观性,主义是论证的结果具有主观性)。标题即题目,

13、是全文的旗帜、眼睛(主题多从对文章、作品内容的分析归纳中得出)。主题提炼的要求:主题要正确(最基础的要求);主题要深刻;主题要集中(主题是统摄全篇的总纲,不能分散驳杂);主题要新颖;主题要鲜明主题提炼的方法:归纳概括;追根溯源;纵横联系;逆向思维主题提炼时注意:选择表现主题的角度(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力求挖掘主题的深度;勇于开拓主题的新意。结构: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包括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两个方面)。结构的形式:开头(“开门见山”式,点名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切合精炼;“曲径通幽”式,别开生面且新颖别致,易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体(体现

14、文章的思想价值与情感内涵。),主题要求充实丰满,切忌空洞(材料丰富具体以减少文章的片面性和空洞感;材料典型精当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结尾(“力截奔马”式,总结全文、点明主题,飞扬有力;“委婉含蓄”式,巧酿余味)结构的基本单位:层次&段落(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段落指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层次划分注意:标准要统一;各层次在意义上要有新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段落划分注意:段落的“单一性”的“完整性”;各段落间要有内在联系;分段要匀称,做到轻重相当,长短何度。结构的基本要求:形式匀称(以结构的完整性为基础;文章基本形式的比例要协调;各部分的分量要均衡

15、);衔接紧密(层次之间要脉络贯通、转换自然。 理清思路,搭好框架;弄清层次关系,理顺先后次序;合理运用照应与过渡);节奏鲜明(语言形式的节奏;内容展开的节奏,可运用“开合相间”“虚实相间”“抑扬相间”“张弛相间”等方法)结构的基本方式:纵式组合(时间先后、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延续与承接的先后关系;横式组合(空间顺序、事物与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情感意识变化等)并列关系;纵横交错式语言+文体=语体(是指语言在不同题材的文章中所形成的体式特征。) 语言风格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多样性书面语体的分类(语体分类大类是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事务语体(使用的词语基本为原义,主要运用陈述句,准确鲜明、简洁精炼);文艺语体(使用词语的变义、喻义、象征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采用灵活跳跃的句式,运用多种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