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4110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堤防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d.堤防工程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目 录1 综合说明11.1 绪言11.2 水文21.3 地质41.4 工程任务和规模51.5 工程设计及主要建筑物61.6 工程施工71.7 工程管理81.8 环境保护91.9 节能分析101.10投资概算101.11经济评价101.12工程特性112 水文132.1 水文气象132.2 流域概况132.3 设计洪水标准142.4 设计洪峰流量142.5 洪峰流量分析计算202.6 施工期洪水223 工程地质233.1 概述233.2 区域地质概况233.3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253.4 天然建筑材料264 工程任务和规模284.1 社会经济开展概况284.2 工

2、程建设的必要性284.3 工程任务314.4 工程规模325 河堤布置及建筑物335.1 河道演变分析335.2 河床稳定和河相关系345.3 造床流量及稳定河宽365.4 堤线布置385.5 其它建筑物布置446 工程设计466.1 设计依据及标准466.2 河槽断面设计466.3 堤防设计556.4 建筑物的设计586.5 设计计算597 施工组织设计647.1 施工条件647.2 天然建筑材料657.3 施工导流及渡汛667.4 主体工程施工677.5 总体施工方案697.6 主要技术供应708 建设管理及运营管理728.1 工程法人组建728.2 工程建设管理728.3 工程招标方案7

3、48.4 运营管理759 环境保护设计809.1 防洪工程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809.2 防洪工程对环境的主要有利影响809.3 环境保护设计819.4 结论8110 节能分析8310.1 节能分析编制依据8310.2 节能规划8310.3 节能分析8511 投资概算8711.1 编制依据8711.2 工程概算指标9012 经济评价10012.1 经济评价依据及原那么10012.2 工程投资及费用计算10012.3 防洪效益计算10112.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10312.5 国民经济综合评价分析1041 综合说明1.1 绪言(1) 工程背景200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点地

4、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规划确定的试点工程分3年实施,今年将启动局部试点工程。*河堤防工程列入第一批试点工程,按照水利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及省水利厅甘水发2009675号文?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做好我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的精神,规划2010年*河治理任务为新建堤防7.95km。受*水务局委托,我院对*河*至*段4.2km的范围进展了规划治理,于2009年11月完成了?*河*镇*段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本设计共布置河堤7.95km,其中左岸布置3.77km,右岸布置4.18km。工程总投资960万元。(2) 工

5、程概况*镇*堤防工程区域位于*镇西部,*河流域中上游,*河为渭河一级支流散渡河通渭段,发源于通渭、定西、陇西交界处海拔2521m的牛营大山东麓,流经通渭马营、*、*、碧玉,流入甘谷境内为散渡河,散渡河流经甘谷县安远、在*镇流入渭河。*河与西河交汇处以上集水面积为279.1km2,主河道长46.1km,河道平均坡降10.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15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5.48kg/m3,年平均侵蚀模数200010000t/km2。*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的渭河和祖厉河分水岭华家岭以东,流域内地表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具有明显的山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洪水暴涨暴落,次数频繁而历时短暂,流量及水位的变幅较大

6、。由于流域内气候特征,年降雨70%以上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出现,极易产生较大洪水。治理段均为土质岸坡,河床横向极不稳定,河岸受洪水冲刷比拟严重,局部地段已形成了垂直陡坎,高达415m,局部地段塌岸已逼近居民区,*河城区段有2007年批复建设*河*段堤防工程5.43km,已发挥防洪效益,而本治理段两岸均无任何防洪工程,对河道两岸农田及村民造成严重灾害。1.2 水文本设计从*始,到*完毕,治理河长4.2 km,*河在西河河口以上集水面积279.1km2,河道平均坡降10.21,河床宽32m至56m,平均宽度42m,多年平均洪峰流量150m3/s。堤防工程区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392.3,平均蒸发量

7、884,多年平均气温6.8,稳定通过0活动积温2990,10积温2370,堤防保护区内具有开展农林生产的热量条件。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240h,无霜期131天,历年最大冻土深101cm,最大风速16m/s。*河上游建有*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积191km2;库区上游有*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积103km2,本次治理段以上集水面积297.1km2,本次洪水计算主要以上游*水文站实测资料推求,并以?甘肃省中小河流暴雨洪水研究报告?中暴雨公式加以参考验证。根据实测资料代表站和地区经历公式法比照来看计算结果相差不大,经历公式只是在无资料情况下用来求小流域设计洪水,在有资料时尽量选用第一手资料进展计算,在此

8、次计算中只作为校验参考;本地区上游有*水文站,该站有较长的径流资料,代表性较好,所以选用代表站法计算成果作为设计洪峰流量,即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70m3/s,1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69m3/s。由于河堤上游18.8km处的*水库对河堤断面处洪峰流量有调蓄作用,经分析计算,水库大坝至河堤断面上游*河段区间流域集水面积88.05km2,根据*水文站实测资料推算法值,多年洪峰流量70m3/s。根据省水电设计院完成的?*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报告?,10年一遇水库汛限起调水位为2019.00m,水库入库洪峰流量为283m3/s,相应最大下泄流量228m3/s,考虑区间河段洪水波传播过程中的展开和扭曲作用,再加

9、上区间洪水与下泄洪水的错峰作用,按照上游同频区间相加原那么,将水库相应的10年一遇的最大下泄流量与区间多年洪峰流量叠加值作为治理段堤防断面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即治理段堤防断面设计洪峰流量为70+228=298m3/s。施工期设防标准按*水库至治理堤防断面区间5年一遇洪水设防,设计洪峰流量为105m3/s。1.3 地质拟建堤防堤防位于*河与西河集合口上游。堤防段所涉及的地貌为*河形成的I、II级阶地、河漫滩、河床。I、II级阶地为内迭阶地,其中以II级阶地较为发育,II级阶地宽0.61.0km,阶面宽广、平缓、连续,为村舍农田所在地。I级阶地断续分布,阶地面宽4071m,而且I级阶地与河漫滩高

10、差较小,河滩较为发育,阶段性河床位移较快, 致使洪水泛滥容易成灾。该工程的主旨在保护I、II级阶地勉受洪水的侧向侵蚀破坏,以确保地上附着物的防洪安全。治理区域位于*河*至*,大局部治导线布置于河床及河漫滩上,局部地段直接与级阶地前缘相接靠,堤防地基的地层岩性无大的差异,除级阶地表层有12m的砂壤土及级阶地上部有1.210m中粉质壤土外,其余段均为砂砾石, 砂砾石百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取样深度不同而致。平均卵石含量1.7%,砾石含量70.2%、砂含量25.4%、粉粒含量2.7%。*河地下水位在河床埋深0.31.0m,因地下水位受河水位控制,并随地形地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地表水河水对混凝土构造

11、具硫酸盐弱腐蚀性,堤基河水位以下局部砌石砌筑砂浆要求采用抗酸酸水泥。1.4 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至*段4.2km河道范围内修建防洪工程,保护河道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沿岸的农田免受洪水侵害。本设计两岸均进展全线防护,从*开场,至西河集合口完毕,布置河堤7.95km,其中左岸布置3.77km,右岸布置4.18km。该堤防工程在4.2km河道范围内,布置堤线长度7.95km,防护人口9050人,耕地782亩,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确定保护对象等级为等;按?堤防工程设计标准?GB50286-98规定,*河*镇*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洪水

12、设计,设计洪峰流量为298m3/s。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地震反映谱特征值为0.45s,工程地震设防烈度为度。1.5 工程设计及主要建筑物本设计针对治理段现状和防护范围,根据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冲刷变化规律等自然因素,和两岸的居民区、村庄、农田等社会因素进展综合分析,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整体布置河堤。设计治理段以防护村庄、耕地为主,共布置河堤7.95km。其中两岸均进展全线防护从*,即河道中心桩1+230处开场,至西河集合口河道中心桩5+400处完毕,左岸布置河堤3.77km,右岸布置河堤4.18

13、km。治理段河堤形式通过技术经济比拟,确定采用坡式护岸,堤防工程材料的选用浆砌石砌筑;通过计算治理段得各断面最大水深为2.693.98m,波浪爬高为0.4m,安全超高为0.5m,设计堤高为3.594.88m;治理河段基础埋深平冲段按1.7m,斜冲段按2.6m设计。平冲段与斜冲段的衔接,采用10m渐变段,由斜冲深度过度到平冲深度。堤防段河堤迎水面和背水面边坡均采用11.25。碾压砂堤及回填河床砂砾石须夯填密实,其相对密度要求不小于0.6。设计护面层厚度从顶部0.3m渐变到底部0.4m;齿槽深1m,宽0.5m。由于*河地表水和地下水受温泉水排泄水影响对普通混凝土具有腐蚀性,因此,对堤底至地表水位以

14、上0.5m范围内的护面层采用抗酸水泥砂浆砌筑。堤防纵向每隔10m设三毡四油伸缩缝一道。*河治理段有已建过水路面2处,其中一处为张家庄至李家沟的跨河交通要道,另一处为潘家大庄通往县城公路的跨河要道,与*河段河堤左岸2+133和右岸2+332处相交,相交处需布置堤路穿插建筑物;区域内有穿河乡村农路,为了便与两岸交通,需布置堤路穿插建筑物,本设计布置5处堤路穿插建筑物;考虑到两岸居民的排污和排洪问题,河堤设有排洪涵管12座。1.6 工程施工工程区域内公路沿线有10kv输电线路通过,村镇均有容量充足的变电设备,接线距离不超过1.0km,可作为本工程施工用电电源;施工用水可组织车辆从各自然村自来水供水点

15、拉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符合施工要求;工程所需的砂子,可到义陇河拉运,所需的石子需从碧玉峡人工碎石场购运,所需块石料,可就近在碧玉峡开采,均以自卸汽车运至施工现场堆放保管;水泥从高崖和永登水泥厂购置,工程所需三材,方案从县物资供应部门购置,均以汽车运至施工现场料库堆放备用。导流围堰为临时性工程,建筑物级别为5级,采用区间流域5年一遇的洪水设防标准,治理河段区间5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105m3/s。导流采用分段围堰法,在施工时根据具体地形和水流趋势拟定围堰的修建形式和位置,而导流时段为1012月份、36月份。施工围堰采用土石围堰,围堰由基础开挖堆置而成。技术供应主要包括各种建筑材料、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机械及水、电等各类设备的方案、采购和供应。各施工单位应按施工进度方案作好采购、调运和供应,保证工程施工的需要,工程所需主要外来建筑材料及技术指标如下;R32.5#水泥2048t,抗酸水泥1410t,砂子11379m3 ,块石3.18万m3。工期为1年;劳动力为6.96万工日,其中普工5.57万工日。1.7 工程管理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堤防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